荐书江雪读书社随笔散文

“情”勿需考验——读《追风筝的人》

2023-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随风似水

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如果我和你老妈一起掉进河里,你先救谁?”妻子问老公;“如果我和你老婆一起掉进河里,你先救谁?”老妈问儿子。她们在考验同一个人对自己的忠诚。“我宁可吃泥巴也不会骗你。”哈桑对阿米尔说,阿米尔考验哈桑对自己的忠诚;“如是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哈桑考验阿米尔的正直,“不过我怀疑,你会吗,阿米尔少爷?”。读完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再看同名电影,这个片段、镜头一直在我脑中闪现,在忠诚、正直的背后呈现出怎样真实的人性。

这是一个关于灵魂救赎的故事,对人性的真实刻画,让我想到张爱玲。所幸,故事有一个温暖的结局,风筝终于在蓝天下高高飞翔,带着我们的期许与希翼。

年少时,以为这世上只有好人与坏人,事情也是非白即黑、非善即恶。第一遍读到阿米尔目睹哈桑为捍卫自己的名誉而受辱,因自己的怯懦选择逃避,只觉得阿米尔太没人性,对自己忠诚的朋友竟做出如此绝情的事不理解,对哈桑的单纯、无私的奉献不理解;读到后面,再看影片,读第二遍时,重新认识了阿米尔,扪心自问:如果你是阿米尔,此情此境,你会怎样做?

阿米尔长期活在良心的谴责中,因不能忍受对哈桑犯下的错,无法面对哈桑,就设计将哈桑父子赶出家里门。1975年后,阿米尔再未见过哈桑,二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痛苦自责中。直到2000年,阿米尔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告诉他哈桑的故事。那时,阿米尔已在美国定居,有深爱他的妻子,幸福的家庭,虽然他到了拉辛汗所在的巴基斯坦,却不愿冒生命危险去战乱的阿富汗救哈桑的儿子,而哈桑夫妇为保护阿米尔在阿富汗的家园被塔利班杀害了。作者手术刀似的笔再次刻画血淋淋的人性,自私推诿、自卑自责,你会抛弃安稳的生活、温暖的家庭,冒生命危险去救朋友的儿子吗?尽管他为你牺牲了生命。拉辛汗不得不告诉阿米尔,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亲情、赎罪最终战胜了怯懦,当阿赛夫的拳头打在他的唇上,刚好是哈桑兔唇的位置,他的灵魂终于在肉体的疼痛中获救。

多年后,阿米尔终于可站在阳光中、蓝天下快乐地为哈桑的儿子放风筝,是他本性的正直、善良,邪恶的人不会有良心的谴责。我们往往会因某人的某次行为评判此人,甚至故意设局考验对方,然而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上并非皆经过深思熟虑,更多是在面临变化那一瞬间来不及思索的本能决定。当灾难降临时,来得及想该救谁不该救谁吗?能用先救谁后救谁来考验对方的忠诚吗?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导致多少人结婚、离婚、复婚,只因灾难突然降临,对方本能做出的决定。人总是原谅自己容易原谅别人难。一个人的品行是一、两件事就可看出来吗?在亲情、友情、爱情面前,会因对方做的某件事考验真情吗?或许对方伤害过你,有意或是无心,对方就该一生背负十字架吗?阿米尔就似一面镜子,照见俗世生活中你我。我们大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但谁敢说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谁敢将自己的心赤裸裸展示给他人看?阿米尔看到哈桑受辱选择逃避,是他怯懦的个性与天生的优越感,以至于后来设计陷害哈桑将之逼出家门,是他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所为,不是为阿米尔开脱,而是他后面的行为弥补了前面的过失,一个人做了错事难道终身只能陷入痛苦中吗?胡赛尼的笔与张爱玲一样,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几乎没有未来,沉下去、沉下去,走进无边的黑暗;胡赛尼却让我们看到了光亮。

人之初,性本善;抑或人之初,性本恶? 张爱玲的故事让我们更多看到人性恶的一面,《金锁记》中七巧为了拴住儿子,让儿子陪自己抽鸦片,诬蔑女儿让她嫁不出去;《半生缘》中姐姐为自己的私心而牺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做母亲的居然还成了姐姐的帮凶,她们都是坏人吗?只能说她们都是可怜可卑的人。《美国往事》中,结拜兄弟面条与麦克斯的友情与背叛,面条背了三十五年出卖兄弟的罪孽,垂垂老矣、落魄的他回到纽约,才知一切都是麦克斯的精心策划,麦克斯不仅抢走了兄弟们共有的财产,还夺走了面条心爱的女人。麦克斯为洗刷罪行,让面条杀了他。面条拒绝了。时间淡去一切,在生命的尽头,昨天已随风而逝,那是月亮的眼泪,明天太阳依然升起。回不去的从前,人生岂能如初见。

人或许必须活在爱之中,爱或者被爱,却不能没有爱,爱一个人,就不要考验对方的忠诚,考验多了,眼里就只有自己。人性无所谓善恶,人性却应向善,做事、做人多一点真诚。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不是一句爱情誓言,而是一诺千金,一生都把阿米尔当朋友的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蓝天下,两个十二岁的少年肩搭肩拿着一个具大的彩条风筝,什么样的命运在等着他们?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却没有白白得到的。影片最后一幕:阳光下,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放风筝,阿米尔在心里对哈桑的儿子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