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危机面前,拉开人生差距的是你有没开启影响者模式?
今年是处于VUCA的一年,我们也被各种不确定的信息裹挟和夹杂着注意力。
比如2月底持续到现在的俄乌战争。
比如上海的封城的新闻和近况动态。
又比如互联网的裁员潮,涉及到腾讯,阿里,京东,有赞等。
可以断定的是,在如今越来越强大的网络信息洪流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侵袭,有些人不由得焦虑,限于周遭环境的担忧;有些人则任由信息侵袭,饕餮在各路信息的快餐中。
而有的人则是比往常更懂得专注自身,专注于手头的事情,仿佛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扰。
这些截然相反的态度,反应的是两种思维:关注者思维,和影响者思维。
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在一部经典职场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先重温两个概念:影响圈和关注圈。
“关注圈”就是我们日常所关注的周遭事情,如环境、时事、新闻、娱乐、八卦等等,这些事往往不受自己控制。
“影响圈”就是你个人能力能影响的事情。
简而言之,关注圈是你所关注的事情,而往往关注者思维的大多精力都耗费在这里。
影响圈是你主动能够做的事情,影响者思维的发力点就在于此。
在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和思维后,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个人需要怎么应对呢?
1.你是信息的被动吸收者,or生产者?
我们先来看三个浏览模式。
A的浏览记录是:周末起床开始刷一个小时的公众号,然后跳转B站看半小时,然后再刷刷微博热点,最后仍意犹未尽,又点开抖音,就不由自主地一个一个推送地浏览,一两个小时就泡在了里面,转眼就到了中午。
B的浏览记录是:同样是看订阅公众号,先快速筛选出要精读的五六篇内容,然后进行素材分类,整理进素材库。
C的浏览记录是 :看公众号,看书,制作阅读卡片,运用到公众号和知乎日更中,去涨粉,去做内容。
A就像个“信息成瘾症”的患者,疯狂地摄取信息,生怕落后,在各种社会热点之后穷追不舍,东追西赶,在信息大潮冲击下,获取的信息也成为了一个个碎片。
B是信息整理者,在把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养分,相较于A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对信息不加甄别地进行吸收,B在对信息进行了筛选和整理,更多地聚焦于提取信息有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C 则是在B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不仅进行了信息的吸收,还进一步关联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输出,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和知乎等个人新媒体渠道上。
A和B都是信息关注者,停留在消费者的层次,本质上来看都还属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唯独C是信息生产者,输出的是影响力。
而在新媒体的时代,从信息的转化来说,C完成的是一次输出闭环,一方面对信息高质量的提取,同时也输出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高质量内容的更新去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用户。
C在信息的汪洋中,在内容上进行精进,慢慢积累着自己的核心业务,完成信心最大限度的转化和提取,同时也让自己为了成为信息链条上的影响者。
对于C来说,完全有可能在公众号或是知乎在经历沉淀后,累积到更多的种子用户,从而低成本打造自己的内容影响力,也能让自己的价值更容易触达到用户。在这之后,自然也能增加一笔额外的小收入,在不确定的时代扩大自己的收入来源。
2.工作中,你是关注者,or 影响者?
我们再来看工作中,两种模式的差异。
同样是在化妆品公司。同事A 一大早就抱怨:“现在景气很不好,业绩难做!”
“任务太多,同事又不配合,实在很麻烦。”
“最近总感觉在原地踏步,面对未来没有方向。”
在这样的抱怨中,同事A一天的工作记录是:回邮件,参加会议,配合同事整理所需要的文件,下午茶跟同事八卦。
同事A一直在围绕别人的事情和低附加价值的事情在打转,没有把自己岗位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
而另一位同事B一天的工作记录:配方打版,联系第三方机构去做功效验证,配套产品文案梳理,制作领导月度汇报的ppt,团队流程表格的完善。
通过对比,A的工作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蜻蜓点水式的,停留在不断的浅层工作切换中,他开启的是关注者模式,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外在的障碍和周围同事的反应,以及被自己的情绪带动。
而B的 模式是专注自身,结果导向。且B专注的是自身岗位的专业优势,所做的事情也大多是在专业领域输出的事情。
久而久之,即便是在同一个形势下和在同一个行业中,B 的发展机会和运气,以及职场体现都会比A好上不少。
要成为工作上的影响者,要始终聚焦在自己专业和优势上,专注于自身,通过把握能放大自己价值的重点项目,以结果和业绩的方式输出,影响你的老板和周围的同事,争取更大的资源配套和支持。
所以,我们是选择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主导者,独立积极应对,还是生活的从属者,去被动接受,重要的就是我们把自身行动聚焦在哪种模式上。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很好的反映了我们要聚焦在自己能输出影响的领域。
影响就是坚持成果转换和最大价值输出,影响就是关注自身情绪和健康,影响就是聚焦在自己能擅长和能改变的事情上。在疫情和危机当前,坚定不移地沉淀自己,尽力在当下去改善工作和生活状态。
愿我们都积极主动,精力聚焦在“影响圈”,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沉淀和跃迁,拥抱影响者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