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灶台
中午,看到最小的儿子围着婆婆,站在矮小的木凳上,踮起脚尖,小小的脖子支撑着圆鼓鼓的脑袋,双眼出神的望着锅里升腾而起的饭香味,旁边的婆婆背影弯曲,头发里夹杂着银丝。
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里厨房中的场面,却让我内心升起一抹回味色彩的油画般的质地和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母亲,想到那一年,外面大雪纷飞,上完晚自习的我,被大雪裹挟着走在村子里的坡上,而那样一个雪夜多浪漫,村里的十几户人家已经入眠,透过窗户折射到窗外的橘色灯光仿佛成了一道别样的点缀,踩在雪上咯吱咯吱的声音好听极了,人与大地之间,隔着一层洁白的雪,那么,大地深处也会听到雪花飘落的声音吗?终于,坡到头儿了,家到了。那时候,家里的大门是刷了绿漆的木门。刚进门,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就到了我的手上。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包菜包的饺子,冬天蔬菜都很贵,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有各种蔬菜。母亲拉扯我们兄妹三人,节俭是必须的。而包菜不仅好存放关键便宜,就那一碗饺子,我到现在都吃不够啊,可是,长大后却再没吃过包菜饺子了。
最近看倪萍老师写的《姥姥语录》,真是好,这样的书,就像青菜萝卜,看着那么普通那么便宜,但人人都爱,养人啊。书里写的最多的也是姥姥如何给她们蒸包子,如何用最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思维去过好自己的人生,姥姥没文化,但她的知识都是来自午于生活。做饭一把盐撒下去,不多不少刚刚好。姥姥在青岛做饭,到了北京,招呼家里来的“干部”(主持人),还是给他们发老面,蒸包子。姥姥一辈子生活的轴心没有离开过锅.碗.瓢.盆。在厨房里,她把她对孩子们的爱,把女人的心思.情绪.对家的思考都融进了饭菜里。
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影片的男主人公是位作家,因为遭遇政治陷阱,家被抄,文书尽毁。女主人公搂紧孩子们,什么都没说,第二天,孩子们去上学,他们简单的饭盒里装的是妈妈早上做好的秋刀鱼便当。母亲挥手送别他们。后来的故事情节不是很清楚,主人公的遭遇和身份也没有引起我过多的兴趣,唯独那一盒秋刀鱼便当?她们的妈妈又在那里寄托着怎样的味道呢?
台湾作家蒋勋谈到自己的母亲说,只要母亲在,年夜饭的饺子皮是不愁的,她一个人擀皮,八个人包。我想,母亲在家里永远都是战士吧,只要一家人在,即使背后偷偷揉腰喊累,当着家人的面,都会准备一顿精致的饭菜。
母亲的灶台更像是一个会凝聚全家人士气的舞台。我们的欢笑和哀愁都会融进每一餐饭中,尔后,伴着我们走过悠长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