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技术:评茶师思维拓展第三讲(上)
2018-12-10 本文已影响262人
赵润玉
一个产品的好坏,在商业体系形成之前,只依靠消费者个人的主观判断。
个人判断最早还是公平的,一旦偷吃禁果,认知不对称带来的欺骗行径就越来越严重。
第三方担保逐渐成为重要的角色。
既担当产品的评鉴,也担当双方诚信的代言。
后来,还承担了运输的功能。
经销开始出现。
远距离带来了价值的扩大,也带来了品质不一。
节点越来越多,对人们的能力要求就越来越高。
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一个新的生态链形成。
茶叶从祭品到商品,是从食用价值到货币价值的体现。
茶叶是现存的具有货币价值的食品之一。
只是这种价值早已淡化。
货币价值带来了技术的成熟和不断的革新。产品本身的品质替代了一部分原来第三方的诚信属性。
品质就是最好的品牌。
对于食物来说,口感,就是最早的口碑传播动力。
所以,感官审评直到今天,在食品领域还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众口难调。
不同消费区域和不同饮食习惯导致了食品的多样化。
茶叶也是其中一员。
同时,茶叶本身生长的环境,又局限了技术的发展。
交通的不发达,以及人类对自然规律尚未摸清的时期,产地和市场经常出现需求的不对应现象。
好在,消费群体逐渐习惯了远道而来的味道。
路再远,只要不畏惧,也能到达。
产地的茶农很长一段时间充当了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角色。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路上本没有马,骑马的人多了,路就成了马路。
运输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顺畅。
技术,终于有了新的视角。
不同口味的茶叶通过不同的马路,传到四面八方。
循环往复,需求和技术的交流愈加频繁。
商品才真正成了商品,技术才真正成了技术。
茶叶,才开始称为茶叶。
后来,茶叶又不叫茶叶了,叫文化。
植茶为艺,制茶有术,售茶有技,品茶有路。这都是文化。
只是有些人的文化,是假的,是伪文化。
原创声明:码字不易,转载请注明——原创:小玉师兄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