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奇遇记

从音乐和文学喜结连理,看文化本质里的共性

2017-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灵魂注定独行

有感于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一个和文学并不怎么沾边的音乐巨匠鲍勃迪伦。感受到在历史前进的车轮里,文学已经开始越来越包容,或者说是在扩张自己的领域。

在鲍勃迪伦的致词中,他提到了莎士比亚。他说自己只是在把音乐带给自己的灵感表达出来,关于这是不是文学的疑问,远没有如何让一段旋律更优美重要的多。就像是莎士比亚创作舞台剧本的时候,考虑更多的应该是演出舞台该如何布置,如何去选择演员,制作经费够不够,而自己创作的属不属于文学这个问题,应该远远比不上如何把舞台剧完美的展现出来更值得考虑。

当然,鲍勃迪伦和莎士比亚懒得考虑的问题,诺贝尔文学奖替他们考虑了,并且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想到此,戏剧和音乐都可以在文学的领域获得一席之地,那么作为新兴艺术形式的电影,离这一天还会远么?

文学和艺术都属于文化,所以在文学形式或是艺术形式里所展现出来的闪烁着人性光芒的那些东西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编自伟大的文学作品,所以说文学和艺术之间的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要是以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电影,是否可以把每一部电影都当作一篇散文或者是一首诗歌呢?

当然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电影所要展现出来让人接受的肯定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武侠片的行侠仗义,爱情片的风花雪月,喜剧片的光怪陆离......所有的这些,想要达到的目的,和小说,和诗歌,和音乐,和喜剧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到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所积累出来的那些或是感人肺腑,或是令人深思,或是让人悲痛欲绝的属于我们人类在心灵上共通的能量。

那么如何才能在电影中汲取到这种能量呢?国学大师王国维说,成就一切事,罔不历三种境界。

首先第一种境界是“立”,意味着首先要确立一个目标,然后去追逐。观影也是如此,第一种境界是要去追寻,那就是抱着探索的心情去看电影。

比如说你想在电影中看到爱情,你就去看《罗马假日》,想感受友谊,你去看《为黛西小姐开车》,想体会遗憾,你去看《恋恋风尘》,想明白正义,你去看《以父之名》。可以说,你想得到的每一种感受,在电影的世界里都可以寻找的到,只要你认真的在它的世界里徜徉。

此可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忘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守”,在积累一定的阅片量之后,你就会感受到电影世界独特的魅力,你会陶醉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你能融入到电影之中,感同身受。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电影所带给你的一切,并且你会爱上这一切,能达到这个境界,电影已经融入了你的生活。

正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得”,其实不论文学还是艺术,能触动我们的东西其实都早已经存在于我们心里。

所谓“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最完美的东西其实都只是我们心里的一丝触动。电影世界也是如此,最完美的电影其实早已经存在于我们心中。你观看电影的过程,不过是电影分享给你一个世界,而恰好让你发现这个世界早就已经存在,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感受。

正应了那句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电影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在文化这根树干属于艺术的树枝上新发的枝丫。如果和文学这根粗壮的树枝论起来,也算同根同源。而处于同一根树枝上的音乐已经和文学喜结连理,那么正在茁壮成长的电影这根小树丫的明天会是怎样的一种境遇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