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笔游金陵(七)

2017-11-29  本文已影响31人  罗雨轩

前往甘熙故居之的路上,我想到了家风,家训。某位大领导在国家会议上,强调家风重要性之后。现在到处都在讲家风家训。“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红色年代《红灯记》里的唱词,包含了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的关系。甘熙故居不免也沾着这个道,是个可以打品牌的点子工程。

一个孩子的成长,教师是一环,但最关键的还是家庭环境。书香门第,教育世家等等豪门家族,一直影响着传统中国的发展进程。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白墙灰瓦,挂着一串串红色灯笼,也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甘熙宅第俗称九十九间半。甘熙是晚清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祖上多名人。宅第由甘熙的父亲甘福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后来甘熙又加以续建和扩建。重庭叠院,曲折回廊,宅第既沿袭了秦淮民居“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和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

甘熙故居分为三大成列主题。十五号展示南京传统民居厅堂;厅堂布局精巧周密,主次分明,严谨对称。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依次参观主人房、佛堂、洞房、闺房、书斋等。十七号展示南京地区民俗技艺,有皮影戏、泥人、剪纸等。十九号是南京民居图片展,有秦淮河的河房河厅建筑、多进穿堂建筑以及木雕、砖雕、石雕等建筑构件。

穿在堂式民居,人在其中转上几圈,已是东西南北找不到方向。青灰色的瓦,经过无数道风雨的洗礼,愈发谦和拘谨,墨守一隅文史,挨挨挤挤流动成岁月干瘪的河床。那时,金陵甘氏在秦淮河畔泊桨上岸,踏过古老的秦淮渡口,从容占据江南望族气势。

我只是在某个流动的时间里,随意地,或坐或走。不踩痛沉默已久的石板,也不惊扰爬满旧墙的古藤。触摸着新鲜的叶子和花朵,辽阔的苍凉在人工的培育下焕发新的色泽。鼎沸的人声与现代的喧嚣隔在墙外。墙外是高耸的楼房和广告牌林立的商业街,墙内是惊不动道不破的庭院深重和一池清水。这个时候,什么也不需要声张,只要你轻轻地走过,留下宁静的思索。

穿行其中,那些雕梁和隔扇门任你凝视或仰望。南捕厅15号花厅前的院子里,有花开正艳。假山、石块,像沉重的鼓点,又像不停敲打的铆钉,将废弃的光阴磨出青斑,角落里青苔四起。那些旧时人物纷纷跳出影像,在芭蕉盛开的庭院或备弄里穿越而来。后花园的夜里,铺满虫鸣和幽深细软的洞箫古筝。津逮楼的《白下琐言》,《建康实录》等古籍,更累积着一种文者的高度,为故居的传奇添香增墨。

我借这着午后的阳光,躺在后花园的亭子里小憩一会,假山依稀,到处是秋的味道,落叶纷纷,可是不管时光如何飞逝,带不走的永远是家庭环境形成的那个家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