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了,还有必要上早自习吗?

前几天,听到这样一句感叹:“好怀念期末的时候,每天不用上早自习,真舒服!”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分析一下,大学有早自习到底不舒服在哪里?
1.
上早自习要早起。
早起在当今社会,也算是一个美好的品质。
但是以上课困为代价的美好品质,还是算了。
有人说,
明明知道第二天有早自习,你不会早睡吗?
早睡,就是早自习的意义。
是,熬夜对身体不好,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
但是该熬夜的还是要熬,不会因为有早自习而改变。
明天上课要讲PPT,还没开始做。有个论文还没写完,明天一早就要交给学习委员。有个微信没弄好,明天满课没有时间赶。
宁可早自习用来睡觉,今晚也要把事情做好。
2.
上早自习的时间太短。
安排早自习的初心,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多一些学习的时间。
可是两篇阅读理解刚做好,还没来得及对答案就下课了。
单词刚背到兴奋劲儿来的时候,打铃了。
游戏刚打到关键的时候,下课了。
不过,刷个微博,朋友圈点个赞,发个“早安”,吃吃剩下的早饭,貌似刚刚好。
溜出去跑个十二分钟的阳光长跑再回来,也正好合适。
可惜,早自习好像不该用来干这些。
3.
不同的专业安排相同的早自习,未免有些不科学。
外语、中文专业有早自习还说得过去,但学前专业有早自习,还真有点滑稽。
想在早上弹琴,那要去琴房。
想在早上练早功,那要去舞蹈房。
想在早上练声,那要去声乐教室。
想在早上画画,早自习的时间太紧。
把学生安排在一个安安静静的教室里,结果是:
整个教室都是嘈杂的歌声,看书的人看不进去,唱歌的相互打扰。
据了解,中文和外语专业的学生背书,也需要大声朗读出来才更有利于记忆。
但早自习环境共享,有保持安静的要求。可我们的学习,是以打破安静为前提的。
于是,期末没了早自习后:
爱学习的人,可以早起在图书馆找个安静的位置,学上几个小时。也可以在第二天没课的时候,学他个通宵,睡一早上。
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会刻意安排学习内容,可以大声读英语对话,可以默背英语单词。
有梦想的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刚起床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健身,化妆,写文章。
昨晚没睡好的人,还可以多眯一会儿,想想就幸福。
是啊,珍惜那些没有早自习的日子,好好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