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第21课)饮食有节
吃饭任性,迟早得病。比如晚餐过饱,就很容易增加肠胃负担,多余的蛋白质无法及时消化,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而且晚饭后活动量较小,胃部、肠道蠕动缓慢,会延长有害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增加肠癌风险。
90%的肥胖者都源于晚餐吃得太多太丰盛,血糖和脂肪酸的浓度会加速脂肪的合成。即使白天吃得少,但晚上吃得停不了,也很容易发胖。何况晚上活动量较小,脂肪一旦堆积在肝脏,就易形成脂肪肝,更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常说的“病从口入”,绝非危言耸听。
病从口入,并不是说不能下馆子、不能吃大鱼大肉,也不是说一点酒不能喝。
病从口入,有很多讲究,从"饮食有节"这一角度来讲,首先是吃多吃少的问题。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一顿不吃饿得慌。
中医有句俗话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为什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因为吃的喝的东西,通过胃消化以后,脾把它的精华部分送到全身各地,就像物流公司一样,所以叫脾主运化,所以有脾胃是后天之本之说。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很多老中医给人看病的时候,特别一些慢性病,比较重的病,还有一些身体素质不是很强的人,尽管这个病看上去和脾胃关系不大,他在开方的时候一定会在最后加上几个顾护脾胃的药,叫重视胃气。
*饮食有节,不吃不行,吃太少不行。反过来,吃太多也不行。
其实,消化吸收能力就这么大,一顿饭只能吃那么些,你非要多吃,肠胃自然会受到伤害。
吃太多,首先伤的是消化系统,所以要注重饥饱有节,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想减肥,想保持身材苗条,而选择节食或者不吃饭,就是饥饱没有节。
减肥,首先就是能量平衡问题,少吃多动是对的。但是,你不能忽饥忽饱。
有的人每天晚上不吃饭,有的人几天坚持不吃饭,这样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在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胃炎,年纪轻轻得这个很严重的胃炎实在是不应该,不是这个年纪应该得的病啊。
很多人白天上班,早餐不吃,中午点个外卖凑合,晚上回到家里就想好好补偿一下自己,做点好吃的,吃的太多。这就容易造成食管反流,打嗝,食道或者胃疼、反酸等,这个治起来还挺难,西医就是用制酸剂,抑制胃酸,保护粘膜。
*寒热有节,不会得怪病。
吃的喝的东西,寒温要适中。不要过热,也不要太凉太冷,要吃的适中,才不会得一些比较奇怪的病。
病从口入还关系到"食不洁"的话题,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这个病不要小看,也是胃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广东有个习惯,吃饭前,要用开水涮涮碗盘和筷子,结果广东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还真的低一些,这充分说明了饮食不讲究卫生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中医的忌口大家要客观理性的看待,古代文献关于忌口,有些是受于时代所限,现在看来不见得都是正确的。《黄帝内经》的理念还是开阔我们的思维。
忌口是指我们膳食的禁忌,现代医学对于忌口也非常重视。例如肾炎忌盐,胆囊炎的忌油,以及服小苏打后忌酸醋,服磺胺类后忌鸡蛋等。
中医把疾病区别为寒、热、虛、实四型,药物的作用也分为温、凉、补、泻四种。忌口范围根据这个意义,将食物性质定义为甜、咸、辛凉。来观察疾病的寒、热、虚、实是否有害,从而作出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一般可作如下分类:
第一类,生冷水果类。
热性病初期有怕冷的现象,患有消化不良、胸闷、腹痛等胃肠病的,都要忌生冷食品。
如果舌苔厚、腻白滑的,是痰、湿、风、寒的表现,即使有发热、口干现象,也要忌口含有多水分的水果。
第二类,热香燥类。
凡是有口干、唇燥、泄赤、大便闭结等症状的,中医概称内热,忌吃酱、姜、蒜头、花生、蚕豆等物,煎炸的东西也得少吃。
第三类,油腻重口味类。
油腻食品富含脂肪,如红烧的猪、羊肉、甲鱼、海参等,容易发生消化不良,排泄失常的症状,能不吃就不要吃。
第四类,高甜高糖类。
糖分高的食物少吃,尤其果糖还会转化成一些甘油三酯类物质聚集在肝脏上。会很容易患上脂肪肝等肝脏疾病。研究表明,这些甘油三酯可能会提升患心脏病的风险。所以说,吃甜食多的话,既伤"肝"又伤"心",最后伤人。
第五类:发物和过敏性类。
平常说的"发物",容易引起口干、目赤、牙龈肿胀、大便闭结等,比如说芥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在身体有发热症状的情况下,要忌口这些食物。
第六类:刺激和调味品类。
经常有头晕、偏头痛、心跳、失眠或者性情躁急,易悲易怒等问题的,要忌口酸辣类食物,菜肴不宜过咸过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