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心臆读书

《诗经·小雅·小宛》:中堂挂上父母像

2022-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诗经·小雅·小宛》:中堂挂上父母像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榖?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南怀瑾先生当年讲过一个浪子求学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清朝名臣年羹尧。少年年羹尧不是个省油的灯,一口气打跑了好几个上门来的私塾先生。最后,他的父亲给他找个高手做老师。老师命人将院墙加高,门窗封死。然后和年羹尧在院子里死磕,老师武功高强,年羹尧想打也近不了身。老师想出去逛逛了,轻身一跃便飘然而去,少年年羹尧只能干瞪眼。最后,这位少年终于收了心,心甘情愿跟着老师学本领,最终成为封疆大吏。

年羹尧后来教育子孙时,专门写了一副特别“刚猛”的对联。上联是“不敬师尊,天诛地灭”,下联是“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年羹尧的这副对联之中,饱含着他对于教育又爱又恨的情愫。

两千多年前,《诗经·小雅·小宛》的作者,恐怕比年羹尧更加有故事,为了担纲起自己无力担纲的职责,诗人不惜拿故去的先人说事儿。这一幕,不断在历史上重演。不少浪子,因为自己的寡母老是拿死去的爹说事儿,最终成了有出息的人。当然,更多经历了这样的阵仗,依然没什么出息的主儿,是不配名留青史的。以至于直到今天,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个比较容易奏效的教育手段。

这个手段到底有没有效,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至少,在《诗经·小雅·小宛》中,只是起到了自警、自勉的作用而已。认真想想,一切教育都是从“自警、自勉”出发,才真正开始起作用的。活人尚且叫不醒的浪子,指望死去的先人,恐怕不靠谱。

《诗经·小雅·小宛》共六个小节,每个小节六行。

第一个小节,诗人以“宛彼鸣鸠,翰飞戾天”起兴,由看到鸣鸠自由高飞想到自己的沉重使命而心情沉重,进而怀念起自己阴阳两隔的父母。

第二小节,诗人开始慨叹世事,感慨那饮酒者败坏德名而不自知,最终必然是“天命不又”的。这个“又”,实际上就是“佑”的代字。自毁长城,上天不保。

第三小节,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教子”上,避开现实,似乎“教子”更能与去世的父母联通起来。这一小节诗人以“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和“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起兴,这样的双起兴,在《诗经》中并不常见。庶民到田野里收割豆子,蜾蠃不惜下毒手去豢养自己的幼虫,这两种现象都影射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蜾蠃常产卵于螟蛾幼虫体上,螫入毒汁,令其麻痹,然后把它背入树洞中,蜾蠃幼虫孵出后,即以这被麻痹的螟蛉为食粮,这种看起来残忍的手段,实际上也是蜾蠃的本能。

第四小节的主题更隐晦一些,“题彼脊令”中的“脊令”与《诗经·小雅·棠棣》中“鹡鸰在原,兄弟急难”中的“鹡鸰”应该同义。朱熹解释“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四句,认为是说“言当各务努力,不可暇逸取祸,恐不及相救䘏也;夙兴夜寐,各求无辱于父母而已。”

第五小节既是感叹世事,也是自我感叹。“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原本的肉食性鸟类桑扈,也开始在场地上啄食粟米。而那些贫病交加的人,也被无端投进监狱。最后的“握粟出卜,自何能榖”?算是天问了,诗人搞不明白的道理,只好想上天求问,哪里才是出路?

第六小节算是自警。与《诗经·小雅·沔水》中诗人在无可奈何之后,讲注意力放在对友人的警戒上差不多。《诗经·小雅·小宛》最终,既然慨叹世事无益,警戒兄弟也于事无补,干脆“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之自警,小心翼翼,过好自己的人生。

中堂挂上父母像,能教育几个算几个了,自警、自律诗人不缺,至于这样的教育能有多大影响力,只有上天知道了。

小小斑鸠鸟,振翅上九霄。我心多忧伤,念及已故老。天明难入眠,又把父母念。

智慧有度人,只做适量饮。那些糊涂者,买醉日日甚。人若不自重,无颜求天恩。

田野豆荚开,众人齐力采。螟蛉产幼子,蜾蠃背它来。尔子我教诲,光宗耀祖才。

成群小鹡鸰,齐飞亦欢鸣。我独外奔波,月月长远行。早晚不停歇,深恐辱父名。

交交桑扈啼,下场啄食米。贫病本无依,遭诉又投狱。握粟占一卦,如何能化吉?

温良恭俭让,如站高树上。小心又翼翼,如临深谷旁。战战又兢兢,如同履薄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