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
草木,远山,春水,桃花,中国文学自诞生之日就有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而在飘摇动荡的时代里,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们避世而居,靠山临水,吟诗作赋,以表明自己的高洁志趣,我们便可以看到,古代文人们浓厚的山水情结。
姜太公年少时便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钻研治国安邦之道,作《六韬》。然而始终不得境遇。便一直隐居渭水之滨,直到七十二岁方以直钩钓上周文王姬昌,最终辅佐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八百年功业。
商朝灭亡,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避世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作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其后饿死于首阳山,求仁得仁,为后世千百年称颂。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莫不是说太公及伯夷叔齐?
姜太公及伯夷叔齐几乎可以说是后世文人的榜样。后来文人避世,寄情山水,就其目的来讲,基本都逃脱不了太公的以待明君赏识和伯夷叔齐的避世求仁。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不愿继续面对东晋的黑暗官场,便归隐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避世的生活。在辞别官场隐居之后,他欢欣的写下: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政坛失意的文人往往诗坛得意,离开官场后寄情山水的他们常常能留下名传后世的华章。
天宝三载,在长安城踟蹰数年得不到重用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结束了短暂且憋屈的政治生涯。满怀抱负的李白宏图大略无处施展,只能落寞的离开长安。行径太行山之时,佳肴美酒也无法浇透胸中块垒,俯览黄河,仰观太行,拔剑四顾的李白,在一番迷茫后终究还是再度燃起了壮志雄心。于是借酒写下著名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人意气和政坛风气历来相悖,但政坛失意往往会催生诗坛得意。
刘禹锡参与唐顺宗时期新政改革,失败后先后被贬远州(今四川茂县)、连州(今广东连州市)、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可以说刘禹锡大半辈子仕宦生涯都在贬谪途中,一身才华只能展现在奔波各地途中所见山水。由夔州奔赴和州时,经过洞庭湖,刘禹锡写下了传唱至今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而在扬州遇见白居易时,刘禹锡与之对饮唱和,谈及二十余年间巴山楚水之地的贬谪生活,并不以为意。提笔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同样屡遭贬谪寄情山水为乐的还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苏东坡生于四川眉山,年少时一直随父亲苏洵隐居四川,游玩于巴蜀之地,二十一首次出川入京参与科考,便一举及第。因才华高绝,得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屡被其称赞,一时名动京师。致仕后因政见与新党相左,惨遭陷害,“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乌台诗案后苏轼心灰意冷,团练职务低微又无实权,苏轼便周日游玩于黄州城外的赤壁山,在此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气势雄浑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清代著名文学家赵翼有诗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所言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史,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便有著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比先秦诸贤,后来的文人多了一番求诸身外的情结,更多的将情怀寄予或壮美或秀丽的山山水水。于是见山登山,下笔有丘壑,见水观水,行文有江河,一切情感、抱负、志趣都有了具体的依托。
PS: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书生留得一分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