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样的亲情 /婚姻育儿征文
“回来了啊”
“嗯”
“吃饭了没?”
“吃了”
“什么时候回去”
“xxxx”
之后一阵沉默,我抬头望向她,她低着头好像在想些什么。良久,才听到她说:“回来多吃点饭,别吃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吃多点肉,别想着减肥,你已经不用减了。”
听到这句,心里生出一股不耐烦,因为这句话已经听了很多遍,每一次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于是随口应了句“是了”就不再说话。房间里再一次回归寂静,她随处看了看我房间就走出了。
“又是这样”,看着她背影,我想着。我们俩的对话就只有这样,然而也就这样。或许这样的相处模式已经定型了,双方都难以打破。
有多少是孤独等待我想想是什么时候开始我和父母的关系变成这样呢?其实小学那时关系也没现在陌生,她还是会对我的学习提出建议,还是关注我的生活。但到了初中,或许是成长的叛逆期作怪,有时候会和她吵起来,但没有电视剧小说那样吵得不可开交,只是是不是会噎她几句。后来初三了,要静下心准备中考,而他们也变得早出晚归。多数是我和妹妹还有爷爷奶奶一起吃饭,直到我们吃完了他们才回来。
人们常说,饭桌是父母与子女最好的沟通场所,所谓的饭桌文化也包含这层关系,可是这在我们家并不适用。工作原因,我们吃饭时他们不在,到了他们吃饭我那时在房间里写作业备考。他们只有偶尔的经过我房间,才进来看一下我在干什么,但看到我写作业也就呆了那么一小会就出去了。
直到高中,在家的时间更少,说上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直到现在,问成绩、问吃穿、问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回校已经成了谈话的主要内容。
其实我知道她想改变这样的模式,我也曾经想改变,然而每当要挑起新话题时,她不是对一些新名词一究再究,就是对于我说的事的关注点不同。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担忧地告诫说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和他们分享的兴趣。
我也知道父辈们对现在的东西类似一些网络名词、手机新闻都不在行,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去解释引导。可是拿着我手机想捣鼓什么,总是问你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已不在我承受范围之内。即使知道他们是好奇我在手机上和谁聊天,但是这种被人窥探秘密的心情总成了我们之间的小疙瘩。所以我总是不敢把手机放在茶几上,总是手机不离身。每次他们随口问的一些“这是什么来的”都很敷衍的回答。他们或许看出了我的态度,也不再追问到底。看着他们小心翼翼的样子,心中虽然有些愧疚但也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思及此,我想,亲情的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我知道大多数回答都不会是我们家这种模式,但是在我看来,这模式已经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之间,但可笑的是,他们和我妹妹却不是如此,妹妹总是大大咧咧说着她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而他们也不是小心翼翼的回答。我想这可能是双方的性格使然吧。两个人都是安安静静的类型,而且前期他们太过于关注我的成绩,这种关注与我妹的关注度不同,我的呢是是否拔尖,而妹妹则是是否及格。这样所承受的压力自会不同,对话起来也各不一样。
在我看来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填报志愿的问题,当初我想去外省读书,然而他们怕我不会独立,怕我被骗、怕我人生地不熟就竭力阻止我的填报,他们曾说安安静静在本市读书,读完回来这边找一份工作。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愿一直呆在这里,这里的一切给我的是一种束缚,我和他们说了我的想法,结果仍然是在本市读书。想想那时候家里的气氛极其的低,也估计从那时起,我们的关系又镀上了一层坚冰。
虽然现在看似安然无恙,但是午夜梦回我总是想着当初我再态度强硬一点,结果会不会不是这样呢?对于未来,我总是担忧,怕真的最后走上他们所期盼的平凡安定的道路。
教育是什么?成绩是什么?在亲情的成分中成绩占比是多少呢?老一辈常认为我们就只有成绩可以回报父母的辛苦,所以经常在我妹妹耳边提及爸妈是多么多么的辛苦,而通常我也是在场的。但我们不能对着老人展现我们的不耐烦,所以只能端着认真听讲的样子。可是那颗敏感的心因这些话再此动摇,再此筑起了心房。
别人或许会指责我,说是我自己制造障碍,其实我朋友也这样和我说,但是在我心底,已经默认了我们的相处模式就是这样,而且经历了一些变故之后,也难以再去改变。亲情是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的模式也只能是别人的,谁都无法看清别家的相处模式。盛放的亲情,在我眼里已经无需盛放,只待它缓缓绽放,花香永溢,如流水,涓涓细流,平淡自然。目前的模式也许还要延续,但也许等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都再次攒足了勇气,再一次来转变这个模式,化异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