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读书艺术之家

思维导图|| 陆俨少传记(完)

2016-07-14  本文已影响155人  蕊蕊啊

陆俨少一生醉心于传统文化研究,除了有很深的文字造诣,在写生、气韵、南北宗、布置画创作、书法、构图、用笔、用墨上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抽空写成《山水画刍议》《怎样画云》《怎样画水》等技法专著。

本篇主要总结概括陆俨少一生的创作经验及艺术主张。

关于写生

陆俨少很少对景写生,顶多铅笔勾稿,多是默记于心,他说,“我到一个地方,会留意山、石、树木有何特色,多看一会,记住它的特点,然后思考如何用笔墨来表现,只要用心看,以后画起来还是不会有大的走样”。他自己平时也很喜欢读文学作品和诗歌,常常把诗文中描写山水景物情态的文句摘抄下来,闲时翻看,每有启发,激发联想,然后作画更有意境。

他一生作画最多的题材一是杜甫诗意图册,一是雁荡山。一是从文学作品中激发联想,一便是从自然中印证传统技法得失。

写生,可以扩展视野,增强感受,提升意境,对作画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他又说,作画时要像庙里的和尚,放弃杂念,解衣盤礡。

关于气韵

所谓“气韵”是一幅作品完成后的整体效果,气韵包括气息、气质、品格、韵味、韵致、气势等等。以上种种,首先要生动,即要有生气,以及灵动的感觉。中国画应和书法一样,点划要能独立 存在,画上一点一划,除了为形象服务之外,要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气韵之高下,大部分是通过点划显现出来的。

有生而后有动,有动而后不呆板,而后有高格调、好韵味。

所以不是先有气韵而后生动,而是先生动而后气韵出焉。

陆俨少一向主张画要有动势或流动感,也即要有生气。之前论画主张贵有静味,但静不是死,静和动是内涵和外拓的两个方面,都要有生机。

中国画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一幅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具象部分,即所谓“似”;摄取形象,令观者看懂所描写者为何物;另外一个是抽象部分,即除去具象部分以外,其他一切,都包括在抽象部分的范围之内。

关于南北分宗

南北分宗,饱受诟病。世人皆谓董其昌崇南抑北。

陆俨少认为,从画法入手,把画法分为两大派系,就能对这个复杂的问题作出方便的解释。

其一为披麻画法,表现土山,即董其昌所说之南宗常用之;

其一为斧劈画法,表现石山,即董其昌所说之北宗常用之。

斧劈用侧锋,勾斫之中有挑的笔意。披麻用中锋,排比而直下,两者方法各异,界限清楚。

他还教导学生,不必斤斤于南北宗之论,而受其限制。土山石山,都是表现对象范围之内,尽可因对象不同,以斧劈披麻,加减穿插互用。

关于布置画创作与书法学习

他认为,画大幅画和画小幅要求不同:大画挂在大建筑内,必须远看,第一要有气势,看整个画面,所以构图最为重要,用笔要壮健,设色宜明亮,虚实相生,突出主题;同时,也要顾到四周环境,与之相统一。

陆俨少以为,学习书法最好临墨迹,这样能够直接体味到行气墨韵,因为书法一经刻碑,易于失真,如果学汉碑隶书,最好能学竹简墨迹。作为基础训练,可以直接从行书入手,线条容易写活。临摹碑帖一定要能变化,否则就缺少趣味。

关于构图与用笔、用墨

构图,一般都是由大到小,先定位置,摆正大轮廓,再逐渐勾搭,演沾点染,以至完成。陆俨少是由小到大,笔笔生发,初无定稿,积小面而成大面。这样可使章法灵活,名于雷同。但其难处在于审察形势,照顾全局。

用墨,一般是由淡入浓,陆俨少是由浓入淡,随浓随淡,一气呵成,何处宜浓墨,何处宜淡墨,心中有数,然后循理成章,自然淡泊,得画佳致。

用笔,必须注意点线,突出骨法用笔,做到每一根线,每一个点,起讫清楚,都有交代。疏密提按,繁简轻重,浓淡干湿,极其变化。这样可以使画面起伏不平,有节奏感、韵律感。其难处要达到点线的圆浑灵变,沉着痛快,笔力透纸,具有本身的欣赏价值,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首先心中要有高格调,再加上精熟功夫,不断进行肌肉训练,然后才能经得起推敲。要做到气韵生动,其关键全在用笔用墨上。

PS:至此,40万字的繁体字大部头《陆俨少传记》就全部读完,整理完毕了。用时5天,每天读书时间在3小时左右,画图草图半小时,正稿半小时,简书整理发布需2小时,用讯飞语记能效率稍高。

这也是我第一次完全用思维导图来认真读一本书。经过草图、正稿、整理成文,等于又复习了3遍,妈妈真是再也不用担心我看过就忘了。但每天6小时的读书时间真是不甚其累,这种方法适用于专业类大部头,中间有好几次画完导图都想放弃整理了。但自己挖的坑,哭着也得填满,说好的一日一更呢!

现在有两个想法:一是一周一本专业书,用同样的形式,思维导图+整理成文;另一想法是,随心所欲,只用思维导图,讯飞复述而不整理成文。相比较而言,后者耗时少,可能相对容易坚持。但前者印象深刻。

再PS:用讯飞语记的过程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使思维导图很清晰,但在脑子里想跟清楚用语言表述还是两码事。口头语太多,看着看着会忘词,这也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了,以后倒是应该加强口头表达的训练。

又PS:读传记的系统性要优于读论文,关键在于读传记的过程中像是参与了对方的一生,处处生发,又能扩展出很多的点。比如,画品如人品,了解一个人的一生,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用看画也可猜出一二。今天,同事把陈绶祥新书拿来,请我用思维导图帮读,我一看排版,便猜这是一位学识很渊博的老先生,一个学识渊博,肚子里有货的人,还愁他画得不好吗?

本篇思维导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