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理到践行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从明理到践行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在早上被老公批评了一番后,脑子里不断冒出这个疑问。
早上,我一边用手机听传统文化的广播节目,一边铺瑜伽垫准备锻炼。老公把嘴角一撇,用略带嘲讽的语气说:“你又学这个,又学那个,学的样数可不少,生活中不去做有什么用?”一听这话头,就知道是针对我学传统文化来的。他停了一下又接着说:“昨天在饭店还要在屋里给孩子把尿!”其实这件事不用他说我也很自责。
外甥女的孩子还不到五个月,离我家不远。昨天她抱孩子到我家玩,晚上请她在饭店吃饭。饭店里既静又空旷,点好了菜,在椅子上坐稳,我就把孩子放在腿上,心里想:孩子的尿不脏,用饭店的拖布一擦就行。于是就把起尿来。老公抬起一直看着手机的眼睛:“外面有的是地方,就不能上外面去?”从走过去的服务员的背影我也似乎感觉到一丝不满,赶紧乖乖地抱孩子到外面去了。现在老公又提起这件事,我明知他批评得有道理,但嘴上不服输,勉强辩解道:“唉,小孩子的尿有什么脏的,一擦不就得了!还是自己家的孩子自己喜欢哪。”“怎么说那是公共场合,也得注意点。你当自己家哪?”老公反唇相讥。此时我也只有无语的份儿了。
老公就是这样,虽然文化不高,但是特别有素质,处理事情总是让我佩服。我呢……粗略算来,学习传统文化也有两年了,蔡礼旭老师40集的《细讲弟子规》虽然时断时续,毕竟也学习了一轮有余。怎么做事还是这么不严谨呢?怎么还是让人指摘呢?
就在前几天,我去瑜伽馆练习,踩着点儿去的。一进屋直奔直立在墙边的瑜伽垫。刚把垫从套子里拿出来,发现拿错了,刚要往回装,又停下来,自言自语道:“唉呀,还是先练吧,等练完再装。”于是放在一边,又拿出自己的垫子去练了。瑜伽老师的妈妈看见了,走过去,把我拿出的垫子装了回去。这时,我又知道自己错了。人家的垫子好好放在那儿,你虽是无意拿出来的,但毕竟没经过人家允许,发现错了应马上装回去。只有马上装回去才是对自己发现错误后的最及时的弥补。让人家的东西又散乱地多放一个小时,主人知道了会不高兴;如果恰巧主人今天来练瑜伽,看到自己的东西没被管理好,很有可能会牵咎于瑜伽馆,这不又给瑜伽老师带去麻烦吗?
哦,还有好多好多这样马后炮的事,只不过对于记性不好的我来说,都模糊了;而这两件刚刚发生,所以记得清楚。
对于一个热爱传统文化、有决心践行《弟子规》的人来说,我真的很不喜欢自己做出这样的事,也不喜欢做出这样事的我——不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那么一点点小自私。
老公说的对:“生活中不去做有什么用?”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记得自己上初中时语文课本上的解释是“学习知识后要经常温习”,而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解释为“学习了知识后要经常温习并在生活中实践”。我很喜欢这种理解,也很认同。以前知道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现在我知道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更应该“学以致用”,像打磨美玉一样雕琢自己,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但是,在从书本上明白道理到生活中真正做个严谨的不被人指摘的有道德的人,这距离到底有多远呢?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不懈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