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散文✨满天星消零专题

我的姥娘

2023-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相州牵牛

我的姥娘出生在相州五村,大约在建国前后,她才十六七岁的样子,就从五村嫁到了二村的邵家崖头,从此跟着姥爷生儿育女辛勤劳作了大半辈子。

二村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闹中取静、民风淳朴的小乡村。村的西头是远近闻名的相州大集“驴市沟”,村的东头就是潍河的中游“大东河”,村的北头是我家,村的南头就是姥娘家,从北头我家到南头姥娘家只隔着四行东西向的小胡同。打我记事起,在哪个家里吃饭这事从来不愁,走到哪都有好吃的留给我,姥娘家里好吃的尤其多。

姥娘家坐落在邵家崖头的最东头,往南大约半里多路就是相州小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从二村小学转到了相州小学,每天放学从南边的崖头滑下来,最先经过的就是姥娘家,姥娘早早地做好了晚饭,坐在崖头东侧的槐花树下,纳着鞋垫子抽着旱烟盼着我回来。南大门敞开着,茶盘子里早就凉好了一杯杯茶水,一大帮男孩子紧跟着我冲进姥娘家门口,急匆匆地端起清香扑鼻的凉茶水一饮而尽,孩子们高兴地跑回了家,而我就被姥娘留了下来。

姥娘拿出珍藏的玻璃糖罐,挖一勺白糖放到搪瓷缸里,冲上热水递给我,再来到刚刚熄火的鏊子前,把一张两面微黄、略带糊点的薄单饼摊在手上,放上一个煮鸡蛋,捏碎了露出黄灿灿的蛋黄,再撒上一小把盐,熟练地卷起来递给我,催着说“趁热乎,赶紧吃”,咬上一口,热乎乎香喷喷,再喝上一口甜糖水,童年的美味至今记忆犹新。

姥娘除了各种面食做的好,煎炒蒸炸样样精通。日落西山之前,小舅腰里别着木柄弹弓,带着我房前屋后寻着家雀,那时的家雀还属于四害之一,小舅拉皮筋放石子,稍加瞄准,十中七八的准头,不用一个钟头,二三十只家雀就被拎回了家。姥娘卷起衣袖麻利地拾掇起来,烧水、拔毛、开膛,大火烧锅,热油翻炒,依次放料,不一会一大盘色香味俱全的爆炒家雀就上了桌,有了这上等的酒肴,姥爷的小酒盅开始不得闲,酒过三巡之后,姥爷满面红光坐直了腰板便开始指点着安排起第二天的农活。

姥娘家的南窗台上隔三差五就会出现稀罕的吃食。寒风刺骨天,冰凌子挂满了屋檐,姥娘开始把煮熟了吃不完的地瓜切成条,摊开了晒到南窗台上,老家话叫晒“地瓜油”,往往是没等到晒出油来,早就进了馋嘴孩子们的肚里。有时候窗台上会出现几个不常见的核桃,其实是姥娘故意留在那里的,当时的核桃绝对是稀罕物,产量稀少卖的很贵,平常人家根本不舍得买。我欢喜地拿起一个核桃,用堂屋大门的门缝使劲一挤,核桃稀碎,舔着碎皮上残留的核桃仁,满嘴留香。

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吃饱穿暖已经不是问题,二村东河的果园里也开始盛产苹果,家里苹果常年不断,再也不缺苹果吃了。然而,姥娘每天在苹果筐里挑挑拣拣,专门捡着吃烂洞的坏苹果,她总是把最好的苹果留给孩子们。

姥娘还会做一手漂亮针线活,家里人的棉袄棉裤单衣单裤都是姥娘手工缝制,尤其是她手工缝制的大襟衣服非常有古典特色,左襟压右襟,左边用布条拧成疙瘩当纽扣,右边用布条拧成纽鼻,自制的纽扣纽鼻别在一起,从领口到腋下整整齐齐一条完美的弧线。

每当周边乡邻有婚嫁之类的喜事,姥娘家的炕上就会围满了妇人,上等的长绒白棉花,大红的缎子被面铺满了炕。姥娘飞针走线诚意满满,针线活做得平平整整又紧又密,赢得了妇人们的啧啧赞叹。进入九十年代,姥娘的眼神不行了,再也没有能力做大型的针线活,但是她仍然非常乐意给孩子们做鞋垫子,每到寒暑假回老家,领上两双姥娘做的鞋垫子,三百六十五天走起路来大步流星稳稳当当的。

姥娘虽然没有文化,但是非常开明,培养孩子颇有一套方法,她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又能充分尊重子女们的个人意愿,把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譬如:我妈不愿意上学只喜欢搞宣传表演,那就不强迫她上学,只要按时干完规定的家务活就可以出去参与文艺表演;大舅擅长读书,那就给他减免田间劳动,全力支持他读书学习;小舅喜欢习武,也充分尊重了小舅的特长,支持他在南屋的后墙上吊起了沙袋;我的三个姨也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读完了那个时代的乡镇最高学府,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傍身,同时跟着姥娘继承下来了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姥娘是一个敬畏神明且心地善良的人。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天不亮就起床,先点上三柱香,端庄肃穆插在堂屋的香炉中,口中念念有词,心意诚恳地为家人们祈祷着。尤其到了临近年关,摆供用的各种吃食和供品更是马虎不得,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三,姥娘要考虑的事情面面俱到,忙前忙后连续十几天,杀公鸡、煮下货、发面鱼、蒸馒头、扎元宝、剪银钱,把家里供堂布置得井井有条又庄严肃穆,直到正月初三送家堂撤下供品后才能真正好好休息,享受一下过年的乐趣。

姥娘是一个没有任何杂念真正纯粹的乐善好施之人,每当有背着麻袋上门要饭的南山里人敲响家门,姥娘赶紧放下手中活,毫不吝啬地拿出新麦子大馒头硬塞到人家手里,客客气气地笑着追问人家“还要不要缸子开水”?

姥娘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小时候不懂,真以为老天爷能看到,直到现在才深深地体会到,她所做的每一件善事在不经意间已经深深地种在了孩子们的心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代代相传。

姥娘的腰杆一辈子挺得倍直,不卑不亢,她乐天知命活得通透,说话不多但是掷地有声,她从来不会高谈阔论,只会用点点滴滴的行动来熏陶孩子,这就是真正的“行胜于言”吧!

姥娘离世已近九年,现在还时不时地回想起她的一举一动,感觉她浑身上下闪闪发光,照耀着我一路前行,心里面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