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贫穷,印度电影拍出我们的痛
吐槽大会策划人李诞在《十三邀》接受采访时说起这样一件事:
他本是一个心高气傲的文艺青年,在某媒体实习后,自己排一个很长的队好不容易抢到一张火车票,可回来时却听到跑春运口的记者说:"自己能搞到票,不用排长队。
他就觉得没意思,离开了。
可笑不?你贫穷,你地位低。就意味着你拼尽全力想得到的东西不过是人家退而求其次的后路。
考父母的时代
口碑特别好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讲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能够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成就美好未来,削尖脑袋去挤名校的名额。虽然他们的女儿只不过是一个刚要上幼儿园的小孩儿。
教育与贫穷,印度电影拍出我们的痛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他们去挑选最好的幼儿园。去花钱买学区房,约束自己的举止达到上流社会的层次,他们去做属于父母的面试培训,如何回答问题,如何穿着,如何写作!仿佛孩子上学,真正等待考核的却是父母!
教育与贫穷,印度电影拍出我们的痛为了挤上入学的名额,男主人公拉吉起的很早去拿报名表。可因为没有经验,还是没拿到!因为父母们都很早就来了,排在他前面的家长,昨天就在排队,睡在队伍里,用塑料瓶解决小便问题。
就算这样他们的女儿皮雅还是没能进入学高等学校。原因是学校不想招收衣服商的孩子!
教育与贫穷,印度电影拍出我们的痛穷人的命运
绝望之际,招生顾问告诉他们有一种叫做RTE的穷人招生:
“穷人的孩子在那样的大学校里应付不来的,即便他们被录取了,一两年内也会离开,与其让学位被浪费了,你何不取而代之?”
教育与贫穷,印度电影拍出我们的痛为了能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的贫穷,骗过学校的考核人员。他们住进了贫民窟,做廉价的劳动力。房间里有老鼠,妻子要和妇女们抢着打水,每天和疫蚊斗争。这段时间, 他们得到了穷人希亚姆的帮助,希亚姆把他们当做破产的商人施以援手,他并不知道自己兄弟的骗局 。终于他们通过了幼儿园的审核,但学校却要求再交额外的24000卢比作为课外活动的费用。这天大的数字又有多少人能付的起呢?学校为贫困的孩子敞开了小小的大门,不收学费,却要收取野餐,课外实践等统一为课外活动的“富人”费用。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笑!
教育与贫穷,印度电影拍出我们的痛虽然拉吉可以交起这笔费用,但把他当做好兄弟的穷人希雅姆为了帮助他“凑足”学费,竟然主动跳到了疾驰而过的车钱,只为了给得到司机的赔偿钱来让他支付这笔学费。
学校所给出的25%的明额少之又少,报名的学生又太多,只能靠抽签决定哪个孩子能入学读书!
命运总是残忍的,最后的结果,拉吉的女儿皮雅被录取了,穷人希拉姆的儿子却未能被录取。
救赎
拉吉谎称在城市里找到工作,搬离了贫民区,回到了他的别墅。他却很自责,为了赎罪,他捐款赞助了公办学校。使希拉姆的儿子也去上学。
后来希拉姆看到儿子会读英文喜极而泣,决定去感谢那个资助他们的好人,阴差阳错却发现这是个骗局,是拉吉的女儿占用了他儿子的名额……拉吉也意识到了这种行为的错误,他决定坦白,归还名额。但校长并不那么善良,她说了一句:招收穷人的孩子,我拿什么挣钱呢?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形象跃然在屏幕。
电影的最后,拉吉对着家长们说:你们使尽办法想让他们入学,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他们在帮助你们!是啊,他们帮助你得到了邻居间的赞美,进入上流社会的名额,还有光鲜亮丽金光闪闪的面子,以及所谓的成功。
拉吉的演讲没有改变现状,有人想为他鼓掌,却被身边人阻拦。只有他的妻子深情为他鼓掌,同他一起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公办学校完成了自我救赎。
作为一个同样人口基数大,贫富差距大的国家,我们不能说这些问题和我们毫无联系,因为同样的,而今我们所面临的,我们必须接受的都和电影中如出一辙!贫富差距延伸到了教育,寒门出贵子与寒门再难出贵子我们都坚信后者!
可贫困的孩子也只能拼命去抓住那唯一出路!他们对那些富人利用资源抢走掠夺他们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毫无办法!穷啊,真的是会传染的,穷人的孩子还是穷孩子,没有资源,没有优势,即使进去了好的学校也应付不了深入到孩子间的贫富观。
在这个拼父母的时代,社会用金钱的馈赠去替代教育上的懒惰!但是...一言难尽 谁又不想给孩子最好的?
教育与贫穷,印度电影拍出我们的痛最后:
这个社会不平等……这不算可怕,最可怕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阶级越来越固化。
可是生而贫穷,你就该放弃吗?别人嘴里含着金钥匙,你就要绝望吗?背着印钞机的人比比皆是,你就去跳楼自杀吗?
我想不是。
面对那些不如意的事,痛苦、快乐也好,莫名其妙、郁郁寡欢也好,它都是别人的。
不如就像李诞说的那样:“世界运行的逻辑就是这样,没有乌托邦,哪里都脏,那么我也运行起来呗。”
我命由我不由天。
别怕!足够努力的人,岁月不会欺负你。你够优秀,社会才够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