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两感悟

《论语》8:夫子为啥只教主动的学生呢?

2020-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上官随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释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上官兴昌解读:

这一段,是夫子关于教学的方法,让我们来一句一句进行解析。

1、不愤不启

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在这里表述的意思就是对于学习欲望,对于思考的欲望,对于求知的欲望。

意思就是说,在学生求知的路上,不到他特别渴望获取知识,获得学问,获得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教导他,开导他。

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渴望,对于问题的解答,对于解答问题方法有了渴望,我们去开导他,他就会更加虔诚,更加认真,更加努力。

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种没有学习欲望,没有思考欲望,不想求知的人,我们就不要理会,不要开导,直接放生,直接远离。

这就是我们经常谈的聚焦系统、放生系统。

同样的,作为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加不能利用人性的欲望,勾引别人过来您这些付费,最后进来,您不能解决问题,只为了自己做成交。这样的例子,在互联网上到处都是。

我们传播儒家思想,陈昌文方法,就是走正道,走大道,切实的传递仁义礼智信智慧,传递国学智慧,切实的解决用户问题,所有的文案,所有的语言系统,必须真实有效,必须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够走得更远。

2、不悱不发

悱,是马上就要得到答案了,但是还差一点火候,其实自己心里差不多就要明白了,自己通过努力,快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

这个时候,老师过来启发一些,点播一下,来个临门一脚,解决问题,给出答案。

当然,这里老师的启发,是需要学生主动,如果学生不主动,即便是告诉他答案了,他也不会在意,不会上心,这样也就没有任何用处。

所以,只是抄袭答案是没有意义的,要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弄清楚原理,自己能够推导出来答案,这才叫学习。

很多人都说:“为什么我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是:您只是一个抄袭答案的人,您并没有靠自己的经历推到出来这个结果,所以,您根本就不懂。

知识,智慧,经验,分享,道理,都是别人的,只要不是我们经历的,切实思考感悟的,都不会上心,都会得过且过,几天就会忘记。

所以,以后我们不要说我们懂得了什么,只有我们真正经历,真正经过实践,真正经过干活过程中得到的智慧,经验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的意思就是,老师告诉学生桌子的一角,他如果不能推导出来另外的3个角落,这样的学生,我们也不要去教了。

简单一点,就是那种不自己思考,不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我们就不要教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学生,如果不懂得思考,比较呆板,我们去教学,他只会就问题而求答案,同类型的问题无数遍的过来询问,自己糊涂,老师也跟着浪费很多的时间。

只教那些机智灵活的学生,给机智灵活的学生不断的复,就是不断的举一反三,这样老师教学轻松,学生也会快速的成长起来。

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要灵活,必须要不断思考,触类旁通,闻一知二的。高手都不是手把手的教出来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碰到了那种每个步骤都要问,每一步都要教的学生,我们就直接放弃,直接远离。因为我们越是给他讲,他就会越糊涂,讲的越多,问题越多,会十万个为什么的循环下去。干脆,我们就不讲了。

4、总结

这一段是夫子关于教学的方法解读,无论是不愤不启,或者是 不悱不发,或者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每一个点,夫子都在强调学生求学过程的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您想要学好,想要跟随老师学的真本事,您首先要从态度上端正,在行为上努力,不断前进。

如果您自己不主动,企图让老师来帮助您思考,您永远都学不好。

老师教学,您永远只提问题,不自己思考答案,不自己思考解决方案,只求老师给一个解决方案,即便老师给您,您也学不会,也不会有任何的成长。

无论是上一篇的求学门槛,或者这一篇的教学方法,夫子一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求学的主动性。

这个,是所有人的大问题,也是一直不能成长,不能变得优秀的关键。

希望对您有帮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