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

2023-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yh小树苗

今晚跟随魏老师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66条“劳动和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教育必须与智力相结合,这种劳动教育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是以智慧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的,与我们现在新课程标准里所讲的劳动教育不是一个概念,它更像是一种项目式学习。一个项目的产品路线图有八个部分:提出问题-组建团队-项目启动-知识储备-解决问题-产出成果-成果展示-回顾反馈。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成立了许多技术小组和农业小组,每周学生要到教学工厂里劳动一次,课外小组的类型很多,有植物栽培家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机械化小组、电工小组、无线电工小组等,课外小组是与教学高度相关的,是学生课堂知识在生活中的一种延伸。

例如孩子们要安装一部新的汽车,机械化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要安装一部新的汽车,设计图在大家的讨论中形成了,有了图的引领,大家根据所学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这项工作中,有许多单调的,一点也不吸引人的劳动操作,譬如要把一些金属片磨光,要把一些铁框子上的铁锈擦掉。但是这一切都服从于一个有价值的意图。这个意图鼓舞着大家工作。双手的工作跟有意义的创造相结合,思考和双手的联系越紧密,劳动就越加深刻地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心爱的事情。

孩子们在制作汽车的过程中,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技术书籍书架那里查找,补充新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解决新的问题。这种创造性劳动,让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大增,他们是带着任务来学习的,所以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不同于死记硬背,它不会消耗学生的智力,还会使孩子们的精神得到更加丰富的洗礼。

小汽车装好以后,要试着开几圈, 在开的过程中,孩子们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创造性更加高涨,智力的发展更加快速。即使是思维比较迟钝的孩子,手脑的结合也让他们思想内心特别激动,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脑力和体力的结合,使劳动和智力得到了协调发展。

反观我们现在的劳动教育,都是体力式的教育。大人们对孩子特别强调吃苦意识,仿佛做得越多,做得越辛苦,孩子就能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一样。这种传统的观念一定要改变过来。人为的吃苦是不值得提倡的,吃苦会异化人,让人觉得短视。如刻意地组织孩子们进行折被子比赛、扫地比赛、折红领巾比赛,这些劳动孩子们长大以后自然而然会做的,不用刻意去要求。如果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吃苦,这样的苦就值得吃。如孩子要制作一架飞机模型,在制作过程中要打磨一些零部件,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要研究一些制作过程中的难点,所有的这些苦,孩子们都是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尝试的,他们的心里是快乐的,不会觉得这些苦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

马斯洛层次需求里的最高阶段是自我实现,孩子们通过创造力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如运动员把自己的体能练到极致,让自己成为世界第一或是单纯只为了超越自己;一位企业家,真心认为自己所经营的事业能为这社会带来价值,而为此更好地工作。孩子们通过努力做出了自己认为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内心的自豪感和自尊让他们的信心大增,从而提升了道德认同感。

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只有脑力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才能激发创造性,让孩子更好地激起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在人生路上顺畅起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