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写书——如何整理有效信息
———《如何整理有效信息》读书笔记
自从我们的时间被手机电脑pad等电子产品占据我们的碎片时间之后,获取信息也开始碎片化。以前我们通过阅读纸质书学习,通过他人讲授学习,我们用纸和笔把我们认为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们能感受到沉沉厚厚的笔记的分量。当我们需要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将笔记拿出来翻一翻,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在我读大学之前,我每天用日记本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大一时我拥有了我的第一个手机,开始抛弃了日记本。把我觉得有用的信息写在各种地方——qq空间里,手机里记事本里,电脑文档里。现在回头看,书架上自己十几本日记还整整齐齐地放在那里,但是使用电子产品记录的文字零零碎碎,由于不够完整,无法串联起来成为完整的样子。现在的我,每天看很多的公众号,每天见到不同的东西,见识到不同的场景,有时候很有感悟,但是却没有随手记录下来,有了电子产品的生活,感觉每一天都会接触到大量新奇的东西,但是却没有记录和沉淀。其实很多人也是一样,我们关注很多公众号,甚至买许多的在线课程,但是学到的东西却大多零零碎碎。我们不断地在收集,却缺乏整理。
因此,如何有效地整理信息,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能力。
在书店闲逛的时候,邂逅了一本书,叫《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书比较薄,封面也不浮夸,腰封上介绍它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姐妹篇,立刻吸引了我。《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大名如雷贯耳,但是由于我从来不关注书是谁写的,但是始终觉得能够写出一本经典书的作者,至少经典题材相近的书籍,应该也可以写得不错。阅读这本书没有花费我很多的时间,却让我对作者奥野宣之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感。作者在书中所讲的整理信息的方法,正是我们当下所遇到的情况:信息碎片化,获得信息的时候,觉得很多信息很有作用,但是却不知道哪些信息什么时候会用到,也不知道如何收集利用。奥野宣之在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创造了一种收集方法,叫一元化笔记法,即把每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信息收集起来,集中记录在一个纸质笔记本里。
一元化笔记法首先有三个规则: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
简单说明一下这三个规则:
一元化指的是不分类别,尽情记录。
时序化指的是按时间顺序记录。
索引化指的是对笔记进行有效的归纳索引。
合起来说就是每天按照时间顺序把自己觉得有用的、好奇的、重要的信息一股脑地记录下来,包括但不限于,有用的纸质材料的剪贴,小物体比如树叶等粘贴,主要经历的描述以及自己想法的记录。但是在记录的时候,给这些信息贴上时间标签,对不同的信息贴上线索标签,以方便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地找到他们。
坚持去做一件事是需要耐心和恒心的,如果我们能够在记录的时候分门别类,可能更有利于检索,但是一元化的记录会使记录的过程更为简单,所以更容易坚持下来,同时这样不加选择的记录可以保留当时最实际的事实。另一方面,必要的时间标签和索引可以提高我们日后寻找的效率,提高了笔记的可利用性。
在《如何有效整理有效信息》一书中,作者用极大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具体应该如何去简化记录,提高检索效率。在这里,可以简单列举几条我非常有感触的地方:
六位时间记录
两位年份+两位月份和两位日期。以这样的时间戳来作为标签,可以第一时间标明记录的时间属性,相当于每一条记录都是有标签的。
地点记录
作者以日本的几个地名为例,给每个地名特定的简写,因为大多数人去的地方有限,用简写可以简化地方的记录。
个人思考的记录
作者认为,个人的思考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特定的情境下,每个人的想法是非常不同的,因此随时随地地记录自己的想法,可以记录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而且,在日后有其他的感受的时候,可以随时增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思考。
线索的关联性
作者认为,有些时候,有些关注点是不经意关注到的,所以你可以给这个关注点的记录做一个标记,等下次你有相关关注记录的时候,再做一个同样的标记,日积月累,当你有一天需要集中考虑这个关注点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素材已经收集好了。
这样的记录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用作者的话来说,如同你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个箱子里,当你要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敢肯定自己肯定收集过,虽然你不知道它在哪里,但是你可以肯定就在箱子里,你会放心去找,因为你确定可以找到它。同时,你有个人非常熟悉的索引方式,就相当于你把盒子的同类物品都做了相似的标记,所以找起来也会非常的快速。
这样的记录本相当于你把你的经历和感悟都记录在笔记本里,这个笔记本就是你生活的一个记录册,在日后翻开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你经历了这么多。由于每一项记录都附有当时的一些小物件以及个人的思考痕迹,就像是自己的人生做成了一个纸质的电影,活灵活现,只要你愿意,可以回味每一天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瞬间。在这个时刻,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并不是每一天都是一样的,你的想法原来已经改变了这么多。这个本子记录的就是你的生活和成长。在这个点上,作者说得非常有诗意:如果没有生活日志,你也许只会记得不尽如人意的结果,甚至会记忆模糊;但如果你用生活日志的话,你可以亲眼看到自己曾经的努力和辛苦,即使没有任何结果,曾经的努力也会成为内心的支柱。
但你以为这就是这个笔记本最重要的意义了吗?
不,并不是,它有更重要的意义。作者同样也告诉我们如何来使用这样的一个专属记忆“记录博物馆”。
拿作者为例,当作者需要写一本书的时候,他翻开自己所有的记录,把自己曾经记录过的,思考过的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思考收集,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记录提炼。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一方面的素材越来越多,宽度和广度都大大扩展,渐渐地就可能形成一本书。作者说了自己形成一本书的方法是“通过加工向创意‘匍匐前进’”:重读笔记中的素材时,可以写下更多的想法。也就是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个事物。这时,还可能发掘出与记笔记时完全不同的想法。作者写过不少书,每本书的产生,可能就是作者不断收集素材,加工素材,记录灵感,最终写成了一本书。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关注点记录下来收集,不断积累增加,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形成自己的一本书自然也不是难事啦!实际上,《如何整理有效信息》这本书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
经年累月的积累,作者已经有上百本的生活日志了,每一本都是作者的岁月和记忆。我们也可以仿照作者的方法,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成为一本本生活的见证。在我看来,纸质版的材料可以给我们更加厚重的记忆感,同时也更有成就感。如果用惯了电子产品,也可以用电子软件制作,总之记录的载体可以有选择,但是只要记录的方法和原理相似,就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不要怕麻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不要怕太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等到时间足够长,积累的信息足够多,我们一定可以写成一本书,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至少这个过程就是一本书,比如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