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不传之秘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刘毅生
理中汤不传之秘

      这是《伤寒论》提出用理中丸的两条条文,并明确用“寒热之多少”来鉴别理中丸与五苓散。可见理中丸所主治之证为脾阳不足、斡旋失司、升降紊乱所致的上逆下陷之证。上逆则以呕吐、胸痹、头痛、吐涎沫等为主,下陷则以下利为主。理中丸方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虽寥寥数味,但配伍精当,组方严谨。

      理中丸通过温助中阳而使中焦脾胃复其升降之职,以治疗脾阳不足的病证,故仲景谓“理中者,理中焦”。程应旄亦云:“理中者,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中阳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在论述理中丸证治的意义时说:“此人身上下左右俱病。不治上下左右,只治中气之法。”并阐述了本方治法:“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医之法,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而已。此方运轴行轮之法。”叶天士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理中丸组方契合脾之多虚、多湿、多寒之病机,使脾阳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中焦枢机自能运转。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不仅表现为脾胃本身的升降失常,还可表现为其他脏腑功能的紊乱、营卫运行的失调。理中丸通过温复中阳,燮理中焦,复其升降,从而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和营卫的运行。所以,理中丸除用于治疗虚寒性的吐、利、腹胀痛等中焦病证外,还可用于治疗由脾胃虚寒而致的多种病证及某些疑难杂症,受到医家的推崇,并常常改丸剂为汤剂,广泛运用于临床。

一、治疗脾胃病本证

      凡由中焦阳虚而致脾胃升降失常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升降太过、升降不及和升降反作等方面。如中焦气机阻滞则胃痛、脘痞、腹满、腹胀、便秘;胃气上逆则呕吐、嗳气、呃逆、反胃;脾气下陷则腹泻、便溏、下利、内脏下坠、崩漏、便血等。

二、治疗他脏病证

1、肾火上冲之口疮

      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应用理中汤健脾温中,中州健运,谷气上升,元气充沛,脾胃得暖,肾中虚火浮阳得以潜藏,收补土伏火之功,口疮乃愈。

2、肺气上逆之咳嗽

    《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肺为母子之脏,肺中津气有赖于脾气的充养,肺气肃降及通调水道有赖于中焦脾胃的枢运。若脾阳不足,清气不升则肺失所养,水湿失于温化,上逆于肺,则致咳嗽。以理中汤温脾土,化寒湿,复气机升降,咳嗽止矣。

3、肝气上逆之眩晕头痛

    《黄帝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之眩晕头痛多责之于肝阳、肝风。临床多见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等病证,但亦有因中焦脾胃虚寒而致的。盖肝气之升降有赖于脾胃之斡旋,若中气虚寒,则木火易浮越而亢于上。理中汤温补中气,运轴行轮,以降肝火、息肝风。

4、心脉痹阻之胸痹

    脾升胃降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有序,气机通畅,人即安康。若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阻碍胸中肺之宣发与肃降,进而影响到心,即可诱发或加重胸痹。正如《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曰:“中气强则痞气能散,胸满能消,胁气能下。人参、白术所以益脾,甘草、干姜所以温胃,脾胃得其和,则上焦之气开发,而胸痹亦愈。”充分阐释了温中阳治胸痹的机理。

三、随机化裁拓展临床运用

       理中汤方小药精,以燮理中焦为根本,在辨证的基础上,随机化裁,灵活配伍,拓展了临床运用价值。如顽固性呃逆者,加吴茱萸、乌药、沉香、旋覆花、代赭石等有助于理气降逆;便秘者,加肉苁蓉、当归以温润大肠;崩漏者,加当归、阿胶、艾叶炭温经养血止血,加煅龙骨、煅牡蛎收涩固脱;咳嗽者,加陈皮、半夏等理气化痰,加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眩晕头痛者,加磁石、珍珠母重镇潜阳;失眠者,加珍珠母、合欢皮、夜交藤等安神。脾病及肾,阴火上冲则加肉桂以敛火入宅,导龙入海,或命火亦微,则加肉桂、附子以温振脾肾之阳。

       另外,营卫之气表里出入须赖脾胃之枢转。若脾胃阳气不足,枢转不利,既可表现为太阴开机不利,不纳阳气归藏,游走于外,脏腑失养,神无所藏,而不寐,也可表现为脾虚寒湿,清阳不升,卫阳久入留于阴,不行于阳,而嗜睡。

      综上,理中丸(汤)善调中焦之枢以治中焦虚寒、升降失常之证,临床运用广泛,只要切中病机,从中领悟到“治病求本”及“异病同治”的经旨奥妙,往往可屡获良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