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莫以小人之法而不为
悟|莫以小人之法而不为
本文参与【人生关键字】系列征文第五期[悟]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说到小人,只要是正直之士必会对其嗤之以鼻。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小人往往能得到更高的位置,更多的实惠。中国古代哲人对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界定得非常清楚,其中的褒贬交叉也不言而喻。
而人类作为过着群居生活的"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离不开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等社会关系。一个人的成功十有七八靠的是成功的人际交往。而小人是最擅长在人际关系上大动脑筋的。如果我们能利用小人的智慧,那么,成功也并不是遥不可及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人一般都城府极深,善于掩饰自己的情感、情绪和真实用心,久而久之,便练就了一身出色的"忍"功夫。正是这"小忍",才换来了日后的发达。
历史上小不忍乱大谋的典范,莫非曹阿瞒。曹阿瞒,姓曹,名操,字孟德,脸谱白色。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裹挟到许昌,从此汉献帝便沦为了曹操手中的利器,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让曹操一度成为北方的霸主。
《三国演义》中的汉献帝虽然表面比较的软弱,但是其内心却拥有“大智慧”,摆脱曹操的控制便是其一直谋划的事情。
建安五年为了除掉汉贼曹操,汉献帝联合董承、皇叔刘备密谋策划了一场针对曹操的“刺杀”事件,结果事情败露董承被杀、刘备外逃。虽然说整件事情汉献帝没有参与到其中,可是以曹操的智慧必然知道一切都是汉献帝在背后捣鬼,既然是这样为何曹操不将汉献帝刘协杀死呢?这其中有什么样的隐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依靠“独尊儒术”强盛起来的汉朝,光芒万丈。当中原汉室王朝一统天下的帝国时代风雨飘摇,董卓迫使汉献帝西迁长安,王纲不振,但统治全国数百年的汉室仍具号召力,作为以皇权为依托的宦官的后裔,董卓的前车之鉴,曹操无疑也知道汉天子在政治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天下人依然还是“尊刘为帝”。
曹操在群雄纷争之际自存并求发展的重要策略:"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瞒不过各大霸主的眼睛,但是却能够蒙蔽底层百姓的心,出自曹操之手的政令依然会被看作“汉室正统”。
假如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立为王,那么在天下人的眼中便真成了“汉贼,”无论何时“民心”都代表着天下大势,如果曹操敢那样做无异于自掘坟墓,曹魏大权也将不久于人世间。
虽然其昭然若揭的目的为君子所不齿,但曹操其处世方法却可学习一二。因为在社会关系里,正人君子也要交际、也要生存,用小人之法,行君子之道,在现代职场中,可谓完美的结合。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这样的例子太多,韩信胯下之辱。高祖有白登之围,日后才有平定匈奴之能。想得到一定位置的人,自然要"忍"字当头,因为没有哪个领导喜欢锋芒毕露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忍"可以减少许多摩擦和麻烦;在商战中,"忍"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利益;在工作中,"忍"可以缓解压力和矛盾,加强合作意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君子历来是人们敬仰、提倡的榜样,而小人则处处遭人鄙弃、憎厌。人们对君子和小人的概念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君子就一定要光明磊落,刚正不阿;耍手段,动心机,那是小人才做的事。其实不然。中国人亦讲究"君子相时而动""大丈夫能屈能伸"。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势采取不同的方法,只要不违背情理法三者,适当地变通又有何不可呢?那才是有原则、有头脑的真君子、真丈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