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孩子》

2024-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馨韵珍Jany

追求快乐需要建立在调节压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首先感到安全,然后才能拥有快乐。

压力+应对方式=内心感受

心理韧性是忍受痛苦的能力,是迎难而上的能力,也是哪怕暂时没有结果仍旧气定神闲、不失自信的能力。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共情!共情!共情!”以此来促使我们首先做到设身处地地走进孩子的内心,而不是带领孩子逃避感受。

不高兴很正常,而且是学习的机会。我不怕不高兴,因为我从小就学会了面对不高兴,而这又是因为我的父母能接受我的不高兴。

能够成功应对生活里的各种困难才是一个人实现快乐的最可靠的途径。

要想让自己做出改变,将来遇事能够更冷静地应对,唯一的方式就是去探求自身行为背后的感受。

《超越管教》

坚强=压抑情绪。

在家庭关系中的方方面面,亲密感最重要。

当家里老人生病,不必告诉孩子会好起来,而是如实表达。“我知道的是,我会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你,哪怕真实的情况会让人难过。不管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我都会陪你一起面对。”

如果告诉孩子老人去世,可以这么说,“我现在就来跟你说这件事,你听了可能会觉得难过,但是我会一直陪着你的。”

我们可以有情绪,让孩子知道我们也会感到难过,知道我们尽管痛苦挣扎也仍然能走出来,这是我们能让孩子学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逃避感受永远无法解决问题。事实上,你越想逃避痛苦,越盼望它消失,它就会越强烈。我们的潜意识认为,逃避这一行为本身就证明了危险的存在,所以它能触发我们的内部警报系统。

情绪调节三部曲:觉察、理解和接纳。

告诉自己:“在坚持自己的主张时,别人可以不高兴。不高兴不代表他们是坏人,但也不能阻止我坚持自我。”

如果孩子告诉你,他的情绪很不好,你就要提醒自己:“我需要跟他一起坐下来。坐在他的情绪长椅上,而非试图把他从上面拉下来。我通过这种方式来与他建立亲密感,培养他的心理韧性。”告诉孩子你就在他身边,而不是要求孩子改变情绪。

孩子不听话:我让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他不合作。

【行动计划】

1.下次孩子表现出难过和痛苦的感受时,和她一起共情、共情、共情,感受难过的过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