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文化 传家至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家训文化?
柳哲
中华民族有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建祠堂,修祖墓,纂家谱,立家训,更是蔚然成风。逢年过节,人们不远万里,返乡祭祖,族亲团聚。进祠堂,颂家训,缅祖先,诫子孙。
何谓家训?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也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倡修家谱,家训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一家训文化源远流长
周公首开帝王与仕宦家训之先河。周公之后,经春秋战国,而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直到当代各个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家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
周公训诫子侄,“桐叶封弟”的典故,广为流传。这在家训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次,周成王与弟弟一起在树下玩耍时,他就顺手摘了一片桐叶,对弟弟说:“这封赏给你。”恰好被站在附近的周公听见了,就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回答说:“这只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对他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成王封弟弟为应侯,成王对此没齿难忘,直至临终,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严。他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形成方面,有重要影响。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周公之后,历代帝王、圣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柳下惠、孔子、孟子、荀子、颜子、董仲舒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是明显。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孟母为教育儿子孟轲而“三迁”和“子不学,断机杼”,可谓用心良苦。父母重视家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
秦汉以后,家训文本文献,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儒学,走上独尊地位,封建礼教日益得到重视有关。家训的基本概念,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家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等,而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家训文化。
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北宋的名臣,几乎都有家训传世。
明清两代,编修家谱,撰写家训之风盛行,家训数量超过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特备是在文革“破四旧”中,家训视为“毒草”,受到批判与摒弃!
二名人家训各有千秋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于治国治家,影响极其重大。名人家训,不胜枚举。试举一二,以窥全豹。
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与孟子,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
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孔子曾在家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
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北宋铁面无私黑脸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北宋名相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闻名于世,他的家训《家训百字铭》,堪称家训精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南宋大儒朱熹的《朱子家训》,仅仅317个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立意高深,可谓家国同训。
清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湘军统帅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这与他注重家教不无关联。他主张: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尤其“慎独”,被其后人推崇。“慎”是谨慎,“独”是单独,也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要做到严以律己,洁身自好。
历史上,还有韩愈、柳宗元、柳玭、司马光、苏轼、袁采、林则徐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也别具一格。
三恪守家训传承家风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是这个家族经过数十代甚至上百代传承发展而形成的。纵观历史,一个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家族,都会兴旺发达,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这个家族世世代代恪守家训,传承祖先留下来的良好家风。
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物欲横流,贪腐成风;铺张浪费,纸醉金迷;世界动荡,贫富不均。人生境界与心灵层次,亟待提高;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迫在眉睫!
习主席执政以来,提出中华民的伟大复兴,复兴的是什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精髓所在。它告诉国人,首先要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只有很好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家庭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势在必行。
现代家风的传承,要与时俱进,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建设新型家风,既要守护传统美德,又要适当吸取现代成分,如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进取精神、人生价值等。还应该站在现代文明的发展高度,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层面上谈家风;要融入现代精神,剥离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成分,提倡发展与创新。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都要从自身做起,认真地学习家训,传承家风,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坚守住自己的精神道德高地,以实际行动,诠释老祖宗留下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治国先治吏,治党先治官!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不计个人得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踏踏实实的做人民的公仆,禁得住诱惑,守得住本色,面对困难,苦中作乐,以拳拳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为国家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内就会“清风”劲吹。
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平民百姓,也要将家训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家训文化,加强道德修养,提升心灵层次,心怀大爱,造福人类!
中华家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必定会推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个个传家风”,让“家国”文化深入人心,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