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十一)
假设没有天地的存在,那么“我”会不会存在呢?很多人肯定会说,既然天地都不曾存在了,那么“我”肯定是不存在的,这是必然的。把“我”看作于寄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只能活在天地之中,把“我”寄生于浩瀚宇宙混沌之间的人则可以无处不在,不所不生。引用《庄子•应帝王》一文中的浑沌之死的典故吧:
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儵和忽时常到浑沌的所在地相会,浑沌待他们甚好。儵与忽商量回报浑沌之德,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饮食、呼吸,唯独他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开。”他们就每天凿一窍,凿到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有人可能会问,像庄子这样有人请他当宰相也不做的人为什么还要应帝王呢?这就是只意思到表面现象的人才会问出来的问题了,此文中,庄子可没有说过那怕一句关于“应帝王”的话,要说应帝王,那应的便是自然这个帝王了。
浑沌本来是没有七窍也无需七窍的,可是儵与忽却认为没有七窍的浑沌不能看、听、饮食和呼吸,于是每天给他凿一窍,第七天浑沌就死了,且不说他们有没有凿得一窍成功,但是浑沌却被他们害死了——这便是以养人的方法却养浑沌,混沌怎能不死呢?
有个养猕猴的人分橡子给猕猴,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所有的猴子听了都很愤怒。他又说:“那么早上四升而晚上三升吧。”所有的猴子都高兴了。名与实都没有亏损而猕猴喜怒却因而不同,也是顺应猴子的心理作用罢了。所以,圣人调和是非之争而保持自然均衡,这就叫作物我两行(各得其所)。
这段引文选自于《庄子•齐物论》中,也是最早的“朝三暮四”的典故,意在强调顺应事物的本性去对待事物,这也就是所谓的尊重自由意志。
现在的很多人,婴儿在哭泣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地让他们不要哭,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孩子他们认为婴儿在哭泣的时候是有所需或吵人安宁的缘故吧,可是正是因为这样,有些婴儿就在这不能哭之中憋坏了身体,因此在婴儿哭泣的时候应该要做的是寻找出他哭的原因——若是饿了就给为他吃奶,若是病了就为他求医,若是只是单纯的想要哭泣就任由他哭泣吧,一会便好了……然而,绝大部分却不能意思到起中的缘故,因为他们认为养婴儿就和养成年人是一样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婴儿除了吃和睡之外便是看周围的事物,每当看到一个事物他们便会目不转睛地看上好久好久而不移目,然而母亲们却当心他们这样久久注目同一个地方会伤害眼睛或扭坏脖子什么的。
何谓“道”?庄子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为“只有通达的人才知道万物通而为一的道理,因而不固执于自己的成见而寄寓于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这就是顺应自然的道理。顺应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叫作“道”。”这便是“齐物”——万物一体、尊重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