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心理学

《Mommy》致那些熬得灯枯油尽的母亲

2015-05-12  本文已影响11798人  心理学工作者

《Mommy》——致那些熬得灯枯油尽的母亲【欢迎加我的微信:yiyingwww】

长达140分钟的一部电影,情节漫长琐碎,我看得头脑发胀、浑身酸痛,却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看下去,只想与这个同为89年的导演死磕到底。若赋予观众这种煎熬般的体验也是导演考虑到的设计,不得不说,的确是鬼才级别的人物,毕竟影片中的两个家庭就是存在同样问题的现实家庭在生活中的模样,除了与孩子分离带来解脱,亲子关系如果不成长、不寻求心理援助常常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死磕下去。影片中大量的写实情景足以令“懂得”的人致郁,那是一种不得不面对的痛苦处境。所以我这篇影评写得也略长了一些,说烧脑也不算烧脑,但是对部分人来说会有些啰嗦,毕竟是以一种苦口婆心的态度写下这些文字的。

在影片结束后的交流中,不少朋友提及多兰特殊的同志身份,说由于这个身份,多兰感受到了被社会边缘化的痛苦,也为他创造男主角史蒂夫这个角色提供了更多机缘。其实不然,早至1999年,加拿大即把大部分与婚姻相关的权益赋予同居的同性伴侣,而多兰出生的魁北克省,从2004年3月19日开始就通过了同性婚姻法的法律认可。事实上,多兰感受到的社会舆论压力并不像中国的同志群体这般严重。尽管如此,我们的确不应该忽略多兰的同志身份,因为多兰特别的人格价值观与情感体验会很大程度上左右这部影片的发展。

似乎说了很多题外话,让我们回到影片中去,感受第一个印象——母亲。男主角史蒂夫与其母亲的关系就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夹杂着太多浓郁绞缠的依恋与相互无法同步的憎恨。影片中,史蒂夫母子两人的日常交谈总是可以从几句话迅速恶化到如同重机枪扫射般刺耳的相互咒骂,又会在狂风暴雨后快速和好如初,甚至暧昧得难以言喻。这样的关系模式在片中从头到尾都在轮番上演,以至于到影片最后十分钟又出现这样的场景时,我已经开始感受到不耐烦与反感,无论视觉还是听觉就如同又被重机枪扫射了十分钟,他们之间绞缠的关系模式虐待着我的体验,令我只想说:“TMD老子真是受够了!”

而回到现在写影评的场景,我只想对导演说:“干得漂亮!”在影片中经历了两个多小时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受到烦躁不堪、忍无可忍。不过现在却可以换位思考,开始理解那些身处这样水深火热关系中生活数年的人们的感受。你或许会说,像史蒂夫这样的问题儿童并不多。恰恰相反,类似的依恋绞缠型的亲子关系并不是个例,而是大多数家庭中母亲与孩子的现实处境。我的心理学督导老师在专业课上偶尔为我们分享一些案例,其中不乏有母亲与孩子之间关系模式固化导致母子之间粘滞绞缠的案例。其中一个我参与咨询的真实案例,母亲十分困扰快上高中的儿子为何会迷上了色情文化,甚至出现了购买私藏女性内衣的行为。而这位母亲情急之下想到自己可以做的努力,就是咒骂了儿子一顿之后,带着孩子把他购买的内衣退回店里,并当场把店内售货员大骂一通,甚至报警找来了警察责难这家内衣店、教育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儿子就在旁边目睹着这一切,感受着因他而起的这一切。

问题已经解决了吗?事实上并没有,这一行为反而增加了儿子的社会化耻感,极大地伤害了儿子的自尊心,破坏了她与儿子之间的感情,失去了儿子对她的信任。然而母亲却无法看到儿子内心更深的这一层心理机制,在第二次发现儿子又购买时,恼羞成怒的母亲直接把事情公之于众,在咒骂儿子的过程中把事实告知了家中的亲戚,渴望让亲戚们助她一臂之力。她又一次让这个孩子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亲戚们的面前,孩子感受到了羞愧与耻辱,更让孩子与母亲这个支持系统之间最后的一点信任崩溃了,孩子从此不再与母亲有过多的交流,只是一味地回避和应付着母亲。在这里我并不想责难这位母亲,因为明眼之人都能看出这位母亲的本意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从对色情的沉溺当中脱离出来,继续将精力专注在学业之上,这是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并无过错。那是什么,让这位母亲动弹不得,让她自己一步步把自己与儿子的关系逼入了死局之中呢?

回到电影里,黛安这位母亲同样努力地保护着自己的儿子不被这个社会伤害,却屡屡自己失控地点燃了自己与儿子的战火,在家中闹得一片狼藉,而儿子的暴力倾向却并未有所改观,从影片中史蒂夫的母子关系模式中,是否可以让大家停留在母子关系为何会进入死循环这个点进行思考呢?黛安这位母亲没有文凭也没有学历,也没有生存技能,因此在社会中生存得特别困难,家里常会出现食不果腹的窘境,以至于后来史蒂夫在餐厅纵火的损失费只能让她尝试通过出卖身体和情感去摆平,可以说生存危机是导致史蒂夫自杀的一个重要触发点。如此学识基础的黛安,已经被卷裹在疲于奔命、生活琐事、史蒂夫的闯祸当中无法自拔了,更别说抽空学习提升自己,让自己作为父亲角色在社会化规则、纪律、知识领域更好地引导史蒂夫。因此,影片中第三个重要角色——卡拉的出现,让这一切死磕的局面出现了转折点。卡拉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柔弱的女性,甚至还不如黛安那么的开放、野性。然而她作为老师拥有着可以指导史蒂夫学习的知识储备,史蒂夫对卡拉智性、情感上的身份认同,让史蒂夫开始对“好好学习”以获得卡拉的认同而感兴趣。

作为中国社会里的母亲,大部分在生存技能这一个点上比黛安做得好太多,然而却面临着一个巨大困境,即离开工作技能和僵化的生活经验之外,缺乏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补充的学习技能。这很符合我们这辈人的父母、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概念:“考上大学就解放了!”或者是“找到工作就解放了!”知识对于很多母亲来说,只是用于找到稳定工作的工具,而当工作搞定之后,她们就彻底放弃了阅读和学习,这样导致了你只能靠旧有的知识经验活一辈子。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会发现自己逐渐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无法明白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无法明白孩子为什么生气、为什么沉迷、为什么屡教不改……然后你的愤怒情绪推动着你发作与警告,而你发现警告并没什么作用,却让你与孩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你也越来越焦虑和痛苦。我就很真切地从曾经接触过的案例中那个沉溺于色情文化的孩子嘴里听到过,“我的父母屁都不懂!只会骂我,逼着我读书,所以我没什么好跟他们说的。”

是的,如果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黛安这位母亲作为一面镜子,那么身处类似处境的母亲们应该去看见自己与孩子之间那种旧有的相处模式,然后尝试进行关系上的调整。这时很多母亲会询问,那我们该学什么?怎么学?抛开渊博的知识海洋不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惯用的那一套应对模式。如今非常多的母亲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应对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因而自己凭感觉和记忆选择了看似有效的一种应对模式——自己父辈的教育方式,但事实上这用于现代个性化极强的孩子来说却错得很离谱。在发现无效后,母亲依旧不明白自己该如何做,只好用这套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消磨着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信任。

从现在开始,你应该反思,当你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出现时,你是如何去处理的?你是选择了强硬地要求,还是不甘心地妥协,还是一味地宠溺,还是冷漠地回避?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你反思这些场景是否轮番上演好多次了,你感到气急攻心却无可奈何,那么一直死循环的重复点在哪里?如果你可以自己发现并进行调整,那么恭喜你和你的孩子,你们都是幸运的。如果你无法找到,那么你或许就该考虑该学点心理学了,并且找一个心理咨询老师帮你共同发现、探索和学习养育并教育孩子的这门艺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