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作品历史地理

解析三国

2020-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风云义_闽魏

    曹魏占据整个北方中国广阔的领土,拥有巨大的人口实力,可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力,另外,河套平原天然牧场是骑兵战马的重要来源之地之一,另一补充来源则是盘踞辽东的公孙氏势力范围,燕王势力一经覆灭,骑兵愈发强大。

          蜀汉则处于易守难攻的巴蜀之地,本身刘氏集团历属于流寓蜀地的客居势力,本地势力 (土著)与外地势力(客居)至始至终存在争权夺利的矛盾现象,而且该地附近是否存在土司制度,我们不得而知。

        孙吴政权也存在类似蜀汉土客势力共存的乱象,孙氏依托长江天堑自保尚可,进取则难。其巨大的海军优势相对于两大敌对势力荡然无存,毕竟那是需要强大的骑兵方可实现,而这一境况在公孙氏败亡后变得毫无希望,不再可能,当时南方尚处蛮荒未开化之地,它也尚不具备日后明太祖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优势——民族矛盾及敌对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坚锐化这一因素,而使蒙古元廷北遁和北洋军阀溃败。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或者神化诸葛孔明,极度贬低后主执政能力,显得苍白无力,蜀地绝对不是仅仅通过几次北伐就能使四海归一,曹魏的军事防御体系便可以逸待劳,而使损失惨重,经济倒退,即便是在曹魏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争权夺利的时候(高平陵兵变司马氏vs曹魏宗室),蜀汉或东吴不管单方或合流均未能利用这一契机而一定天下,非智力不及实能力不允许。而待到对方反击,便可一战而赢得天下。

        我们在肯定司马氏的阴谋狡诈智慧时代,同时也认可了其高于常人的寿命年龄,他正是利用天时、地利和人和这些综合因素而掌握天下权柄的,可以说司马宣王的隐忍和高寿正是其成就霸业的基础,相反昭烈帝正是由于其冲动之举(急为关羽复仇而发动夷陵战役)而葬送了蜀汉的基业,由盛转衰,而孙吴政权则认清形势,没有是瞎乱折腾,保守发展,这可以从孙氏先是屈从于强大的曹魏,222年称臣封王,三国中最晚称帝(229年),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看出。

          曹氏三代武帝、文帝、明帝的文武功绩,蜀汉的智囊武功团和东吴大帝前半生正面性及其统治下的都督府军团的作用,这些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蜀汉在昭烈帝、先丞相、结义兄弟和五虎上将相继离世,东吴则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陨落,两者都出现人才严重缺失的现象,出现断层,没有出现有能力的后继人,或许当然魏武帝真的看错东吴大帝,才会道出“生子当生孙仲谋”这种豪言壮语的谬论,孙氏执政后期表现出骄奢淫逸、骄傲自满。虽然曹魏政权中当初跟随武帝左右的人才也已早期渐渐殁没,但晋宣王及其后世景王、文王随即篡夺该国权力,正是依托其在北方名门望族这一地位取的,人才没有出现断层现象,这就注定以后统一大任惟有降临到他们身上。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倘若刘氏与孙氏身居北地,也是可以成功的,而这不仅仅只是需要某些高智力和武功超强人才而已,需集合天然地理凭障、政治资本等各种有利条件。

          蜀汉和东吴政权的败亡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土著势力中出现投降派,而正是这一势力最初也起到阻碍社会发展作用的群体,无奈姜伯约再如何勤勉励志,最终只是书写蜀汉壮烈的落日余晖,而张氏则直接断送江左大好河山,而将这一重大责任推咎于吴末帝皓的残忍暴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