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代海禁政策的思考
2020-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十二语宇
明清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海禁政策源于明初,指的是明代政府禁止民间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等相关活动,政策出台主要原因在于海疆危机,防范张士诚等人余部及倭寇。
这里以明代进行举例论证,明代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实质上官方垄断了海外贸易,以至于沿海的一些居民为了利益不惜冒险走私,冒着巨大的危险去进行海外贸易。而在16世纪以后,世界上主要的几个西方国家开始进入自由贸易时代,但中国依然停留在旧有的朝贡体系。这种旧有的体系保护,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贸易制度从落后的自给自足体系向互通有无体系的转化。
明中期以后,明朝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入不敷出也成为了明朝的财政常态。16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商加入,这个时候海上贸易巨大的利润促进了海禁政策的变迁。
到明代末期,海禁政策的变迁逐渐成为了朝野共识,明代后期开放海禁,沿海商民纷纷出海贸易,“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中国的大量商品,包括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矿产品、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贸易额迅速攀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据统计,因为贸易,1540—1644年间日本所产白银约7500吨,绝大部分输入到了中国;1570—1644年间,美洲白银输入到中国约12620吨,占到其产量的一半(或说三分之一)。可见,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在东亚海上贸易以至于太平洋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当时的世界先进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