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

培养孩子“包容心”

2022-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寶天天践

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有地区差别、习俗差别、家庭背景差别、生活习惯差别等,相遇相处时难免有不习惯,看着不舒服。这时候,宽容的性格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是具体的一次性行为,可以明确地告诉别人,怎样做更好,但如果是人家从小养成的习惯,那就要彼此宽容了。毕竟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的。人人都就着自己的习惯要求别人,那到底应该谁先改呢?估计谁改起来都很痛苦。那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彼此体验。

感同身受是宽容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宽容别人。

当然不能否认,有时善意的行动也不一定得到善意的理解和回报,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父母要教会孩子采取其他的方式方法。

能够与不同于自己的人友好相处,这种性格的人一定不缺朋友。当一个人生活中有朋友,他就不孤立,他做事时会有人陪伴他,追随他。在中学,朋友越多的孩子,越不容易被孤立被欺负,这就是性格的力量。

除宽容外,乐于分享也是人的一个良好的性格。我们知道,分享也需要后天培养。

如当我们看到三岁以下的小朋友正在吃东西,我们可以过去做个小实验,凑近说:“给我吃一口吧?”观察一下孩子是什么反应。虽不能说全部,但至少多数的孩子会表现出不情愿。这就如同欲望与冲动是天生的一对,欲望与自私也是孪生的。

所以,扼制自私与扼制冲动同样重要。在孩子稍大些,三到六岁时,我们就要有意地培养他与人分享的性格。

生活中最常见的可以与人分享的就是食物。在家庭生活中,分享就存在于一日三餐之中。有些家长一有好吃的就端到孩子面前,但也有的母亲会带着孩子分餐,让每个人都能吃上好吃的。两种抚养行为,就会形成孩子的不同性格。

儿童犯罪专家李玫瑾教授这样描述童年经历对她一生的影响:“我小时候,我爸爸经常上夜班,即使他上白班,下班后因为参加各种学习会议,回家很晚。我记得,只要父亲在吃饭的时间还没有回来,我妈妈就会拿出一个干净盘子,将各种菜拨出单独的一份留给父亲。吃水果也一样,谁不在家,就把最好的留给他。我上大学时,一周回家一次,我每次回到家,母亲总会拿出单独留给我的好东西。

母亲的这种做法,我也用在自己的小家庭中。而且心中有这幅画面,我在许多场合,也会想到那个应该在场却有事不在的人。一个人知道惦记别人,他也一定有朋友。”

所以,孩子从小就要培养他对家庭事务的分担,可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孩子参与各种家务。比如妈妈做饭,孩子可以帮忙一起把桌子收拾干净,碗筷摆好,凳子摆好等等。

这是一种对孩子家庭责任感的潜移默化培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