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之伤
二十几岁时,憧憬像三毛与荷西一样的爱情,只要有爱在,千山万水也嫁,穷光蛋也嫁。
荷西问三毛:“你要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三毛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荷西有些紧张地看着三毛:“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我是总想着要嫁个有钱的,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如果跟我呢?”荷西很自然地问.“那只要吃的饱的钱也算了。10年前认识汪先生,准确的说应该是我追的他。每天都有一个戴着眼镜,腋下夹着一本书的男生从我住的宿舍经过,我知道,不是他的经过恰巧被我遇到,而是,我的心和眼睛都在等着的他的出现。10月国庆放假,我没有回家在教室看书,发现他也在教室的角落,就这样,我们认识了。情节发展的很缓慢,半年之后,一个雨天的晚自习之后,他为我撑伞,右手轻轻的扶住了我肩,我居然没有拒绝,欣喜的一夜失眠。
这半年,我们居然不知道对方是哪里人,家中的兄弟姐妹有几个,更别谈什么家境。单纯的我们居然都是对方的初恋,而我就是那个嫁给初恋的女人。三年之后,我们结婚了。生活像一杯蜂蜜水,平淡但甜蜜。直到女儿出现,与公婆同住,我才发现,25年前,我从来没有真正生活过,这一年生活教会了我这一生需要学习的常识。
曾经,我会怪姐姐对婆婆不好,内心暗暗的想,如果我以后结婚,一定要做一个好儿媳,后来发现好难。你以为接下来的剧情是和婆婆,小姑子如何撕逼,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是一个能写就不说的人,基本上会把矛盾化解了,或者说自己沉默。然而,沉默并不代表不会爆发,沉默不解释几乎让我患上抑郁,几度想跳楼自杀。我以为述写,可以减轻自己的烦恼,然而并没有。
公婆家标准的南方人,早中晚必是米饭,初一的饺子和十五的汤圆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永远只有米饭、米饭、米饭。我呢,是一个“什么都吃”“怎么样都可以的人”,但并不代表,一个北方人嫁到南方,就不渴望大饼、面条。我自己做一次包子,想给女儿和老公尝尝,却被公公阻止,教唆女儿,不要吃我做的面食。他们看面食,就像看到狗屎一样嫌弃,“咦,这怎么吃啊,宝宝不要吃哦”。家里的厨房基本上是他们的,按理我不用下厨,这应该是我的幸福。但,谁掌勺,谁就掌握了厨房的菜品。你的建议不被采纳,而且还要被嘲笑,没有人去想着你的胃,渐渐的发现,在他们眼里,你是个外人,而且是外地人。公公婆婆的口头禅基本上是“我们家……,你们家呢”,这是让我心痛的无法呼吸的地方。有时没带钥匙,敲门,开门的是公公,他会兴高采烈的喊我的女儿,“小宝,快来,爸爸回来了”,当他开门第一眼,看见是我时,语调从扬声,变成去声。“哦,是你妈妈。”那种言语中的失落,甚至超过我失落的心情。我虽然理解,自己得到公婆的爱不可能和先生相比,但是,那种明显的差异对待,却让人喘不过来气。
过年,母亲会给我带很多在婆家吃不到的东西,像酱豆,粉皮、豆腐干等等,他们不愿尝试,更可恨的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这些东西扔掉了。当我再提起的时候,他们会支支吾吾的说,“以为你不要了呢,这么久了,该坏了,应该不能吃了”。我一腔怒火,心中烧,坏了也是我扔,和你们有什么关系。我始终忍住了,心中的泪流成河。
我的公婆,对我并不坏,甚至说很好。但是固有的饮食观念,像一条小虫一样侵蚀着他们对我的好。我不解释,因为我知道,和一个60岁的南方农村人,讲面食的好,他不理解,更不愿尝试,而且无法改变。我能做的就是默默在心中想念母亲做的韭菜盒子,回娘家时,我像个流浪的饥饿孩子,大快朵颐的吃着母亲做的饭菜。
远嫁,愿你嫁给爱情最初的模样,愿你能承受远嫁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