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

未来世界会不会被机器人统治?———精读书籍04《当人工智能考上名

2020-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丰读书

作者:新井纪子

自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到打败国际象棋冠军的“深蓝”,再到现在无处不在的大数据。高铁检票员的消失、淘宝产品广告的精准推送、语音人脸识别的出现,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是否能跟得上这个世界的变化?我们有时候真的会产生一定的担忧,我们的生活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操控,我们的世界会不会被机器人所统治?

作者发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像造亲儿子一样的造了一个智能机器人,用来干嘛呢?专门用来参加日本名牌大学的入学考试,参加高考,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可以说日本80%的大学想上哪个上哪个,这个结果无疑是震惊的。

但是作者作为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也道出了人工智能所不能企及的高度,呼吁大家不要对大数据过分盲从。并精炼出了为什么人工智能始终无法取代人类的本质原因,从数学常识的角度告诉大家奇点为什么不会到来!

这本书我觉得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就算很有收获了!

一、什么是奇点?奇点会不会到来?

我们很多人会讨论人工智能在何时真正意义上超越人类,这个点在哪?这个奇点在哪?奇点又是什么?

作者打了个比方,小于1的数字无论相乘多少次,结果都不会大于1,相乘次数越多反而越接近0,但是只要比1大一点点,哪怕是1.000001,重复相乘的乘积就会无限变大。如果人工智能真正意义的超越了这个奇点,之后便会通过极高速的重复操作创造出拥有无限能力的人工智能。就像在那些科幻片中,往往会有一个boss突破了逻辑程序的限制,拥有了意识,开始无限的制造无数个机器人妄图统治世界一般。因此人们决定将这个能力开始迅速提高的时点叫奇点。

作者也断言了,只要计算器依旧是只能运用数学语言运行,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奇点也就不会到来。这和我之前看到的一句话不谋而合,话是这么说的,自从图灵提出了计算器的架构,到现今提升的只是运算速度而以,所以我也认为对奇点无需担心。

二、不要盲信大数据

我们生活的周围充斥着各种大数据的产物,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但是在2017年所有TED演讲中,最大的亮点不是Siri,也不是埃隆-马斯克的演讲,而是一篇题为“盲目信仰大数据的时代必须结束”的演讲。

我们平常混淆了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含义,人工智能技术是指为了实现人工智能而研发的各种技术,包括最近比较热门的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如Siri。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有因才有果,就像我们大脑思考的模式,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得到结果。一种是有果才有因,就像现在很多的大数据智能,需要拥有庞大的数据库,然后在从结果中筛选出符合特征量的数据推导出原因。

早期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打算从模仿大脑的思维模式入手,无疑例外,全部阵亡,说句不好听的叫连门槛都没摸到。所以现在只剩下有果才有因的大数据模式,现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也并不是模仿大脑,而是模仿大脑构建出数理模型。所以,只要获取数据还存在着边际成本,大数据纵使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不是万能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万不可盲信大数据。

三、现今大部分人和机器人一样缺乏阅读能力

书中以一道初中生就能解出的简单几何题为例,让机器人求解,平面上有一个四边形,求各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机器人一直无法解出来,就算解到宇宙消失都解不出来。就连要充分理解这道题都需要很大篇幅的程序解释。譬如你问问Siri喝可乐具体是什么感觉,Siri就傻了。作者的东大机器人也是怎么也搞不懂“前两天我去了冈山和广岛”与“前两天我和冈田去了广岛”之间的区别。所以机器人可以依仗海量数据库打败象棋高手,但是却无法像孩子一样去打酱油。

本来人类在阅读理解上是有着独特的天赋的,是机器人永远无法学会的。作者做了很多翔实的调查研究,现在的教育制度往往是填鸭式教育,学生老师都是为了考高分,都是教一些机器人都能答对的题目,熟话说能百度得到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识,那只是数据而已。

作者惊人的发现,现在的孩子在很多考试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考数学不是题目不会做,而是题目没读懂,这个结果一出简直是毁三观。大部分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正在急剧的退化,那些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的的工作,往往就需要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那现在全民阅读能力的退化真应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了。

20201011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