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专题《自由与死亡》征文活动《自由与死亡》征文活动获奖作品《自由与死亡》征文活动入围(第一轮)

「哲思&散文征文」人生这趟旅途,我到站了

2017-07-14  本文已影响953人  林不梦

文/夜小篱

我要死了。

我坐在卧室的床上,看着雪白的墙发呆,脑海里不断重复着这个消息。

我要死了。

家中安静无声,只有我一个人。爸爸早上去医院取检查结果,走之前勉强挤出笑容对我说:“宝贝不要怕,说不定之前那几个医生都是庸医。”我笑着点点头,目送他出门。其实我们心中很清楚,已经好几个医生一致断定我最多只剩三个月的寿命,不可能都犯错的。

脑袋又突如其来地剧烈发疼,我摸索着下床。站起来的瞬间,眼前倏地一黑,白昼一下子变为黑夜。我紧闭着眼定了好一会儿,再度睁开,视野才渐渐恢复。我扶着墙走出卧室。爸爸把药放在桌子上最显眼的地方,保温杯里也装满了温水。我吞下药片,趴在冰凉的桌子上,等药物发挥效用将头疼压下去。

疼痛渐渐淡去后,我回卧室抱出电脑,淡定地开机,打开印象笔记,接着之前未完成的草稿打了起来。

不要以为我是在写遗嘱,我一20岁的大三女生,没有财产没有后代,没什么身后事好交待的。我写的是文章,要在简书上发表的文章。

啥?你问我为什么那么淡定?难道我不怕死?

我当然怕死,虽然一直挺好奇死亡是什么感觉,但从未敢尝试,毕竟这是试了就回不来的事。以前我总是想,万一哪天我要死了,我一定会痛不欲生。因为此生还有很多梦想没完成,当上简书签约作者、出一本自己的书、环游世界、和喜欢的人生孩子......但当死神真正来临,并且明确给我列出期限时,我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是:“只剩三个月了,你没时间伤心懊悔啊!”

3个月,90天,吃饭睡觉上厕所又占了一半时间,有想做的事快点做啊,有想见的人快点见啊,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和死神赛跑,怎能浪费时间在伤心抱怨上?

所以这几日,除了跑医院和头痛难忍,我都会在家打开电脑写作。三个月,我肯定完成不了自己的梦想,但是起码能让我将印象笔记里数十篇只写了题目的稿子完成。

我说过,要将遇见的人和经历过的事、脑海里天马行空的想象写下来,要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青春。

小时候,我总喜欢问爷爷:“阿公,你的爸爸叫什么名字?”爷爷快速地回答出来一个名讳。

“那你爷爷呢?”

爷爷想了一下,迟疑着回答出另一个名字。

“你爷爷的爸爸呢?你爷爷的爷爷呢?”

“我哪记得呀!”爷爷开始不耐烦。

我天真地问:“为什么不记得?”

“过去太久了。就像你会记住阿公的名字,但你的孩子们就不一定会记得了。”

自那时起,我的脑袋瓜子里便思考着一个问题: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过短短数十载,死了之后变成一把黄土。一开始他的儿子孙子朋友们会记得他、谈起他,证明他在世界上存在过。但是一百年后、数百年后呢?还有谁会记起他?即使坟墓还在,也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具体形象的名字罢了。只有伟大的人在岁月中的长河才能不朽,那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将会如何?就如一阵风吹过这世界一样,了无痕迹吗?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我一直纠结于这个问题,直到初中时我翻回小学时的日记本,很多尘封的记忆随着文字的跳动被揭开,我边看边想:“原来当初我做了这样的傻事!”刹那间,我脑海里灵光一闪,扔下日记本把书柜里的书都翻出来,看着里面的铅字,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字是不朽的。如果我以后能当一个作家,出书,那样即便我死了,我的文字也会永远活着!

那个时候的自己,真是一个很容易热血沸腾的中二少女。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梦想搁置了多年,知道今年遇到简书,我才重拾文笔。这个梦想说出去也许会让很多人嘲笑,但不被人嘲笑的梦想怎么叫做梦想?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不会成功?

我已经做好了用一生为之奋斗的准备,没想到突然被告知只剩三个月寿命了。但我还是要写,反正是要走的,那就在走之前努力在这世上留多点痕迹吧!

晚上,爸爸回来了。还没等他开口,我便从他面如土色的表情猜出了医生的答案。虽然早有准备,我心里还是沉了一下,原来自己还是抱有一点希望的。

“阿篱,明天爸爸陪你回学校办休学手续,”爸爸点燃一支烟,“然后回老家陪爷爷奶奶。”

我抓起刚画好的计划表:“这三个月如何过,在哪里过,我已经做好计划了。”

爸爸接过去扫了一眼,满脸的不赞同:“这......”

“从小到大我一直按照你和爷爷的意愿去活,高考填志愿都是听你们的。现在我的人生只剩下三个月,就让我自己安排吧!”我哀求道。

爸爸抹了一把泪:“好。”

于是,一切按我的计划进行。

第一个月,正值暑假,爸爸陪我回了老家。我们已经商量好了,不把噩耗告诉爷爷奶奶,免得两位老人家承受不住。以前回家时,除了需要我帮忙干活之外,我都窝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或者做其他事情。而这次,我黏着爷爷奶奶,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年轻时候的故事。晚上等他们睡了之后,我便打开电脑,将爷爷奶奶的故事、我对他们的回忆写下来。

事如春梦了无痕,但文字让一切有了追踪的印记。弟弟妹妹们长大后看到这些文章,是否会想起我这个逝去的姐姐,是否会有所感触?

第二个月,我回到学校。快要进入大四,朋友们要么在备考公务员,要么在复习考研。我决定不把我即将离去的消息告诉任何人,以免他们担心。

20岁的我,本来也已经大致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这一年,好好复习考研,读研期间挤出时间学习写作、学小提琴,之后在一家公立学校当人民教师,白天上课,晚上写作;再过几年,结婚生子。如今突如其来的噩耗打乱我所有的计划,但也让我认清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考研什么的都不重要,多陪陪喜欢的人,多做喜欢的事。

我变得很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每天都要对好友们说好几遍:“胖大海,我好喜欢你哦!”、“夏冰和你玩好开心!”她们羞涩地笑:“以前你也很喜欢说这些话,但为什么最近说得这么频繁?”

我笑而不语,因为现在不说,就再也没机会说了呀。

我抽出时间,分别去陪高中的闺蜜们几天。高中毕业后的大学三年内,我们只见过寥寥几面。期间有很多次想约出来玩,但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给耽搁了,现在,我好后悔以前没有见多几次。

韩寒在《后会无期》里说:“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现在我终于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每和一个闺蜜告别,我都用力拥抱,目送她们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之后才离开。

时间一天一天变少,我明显察觉到自己的生命力消逝得越来越快。我抓紧时间,把与好友们的点点滴滴写成故事。看着简书主页上自己的往昔文章,我逐渐明白了写作的真正意义:也许我能继续活下来也成为不了作家,但是,把遇见的人和事记下来,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情。

卢思浩说:“把遇见的人见过的事都记下来,趁年轻;把感动过的奋斗过的都写下来,趁还记得。”

所以,我要写多一点,再写多一点。多年后,你们会在我的文章里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会想起我,想起有我陪着你们的今天。我要在故事里留下我们的印记,让文字证明,这个世界,我们曾经来过。

我还去了他的学校。自从知道他有了新女朋友之后,我便不许任何人在我面前提起他的名字,还屏蔽了他好几个高中好友的朋友圈,不想再看到听到他的任何消息。

我希望你过得好,但是请别让我知道。但如今,在与这个世界告别之前,我希望亲眼看到你过得好。

我躲在人群之中,不知过了多久,你出现了,和一个高高瘦瘦的女生。我看见你曾经牵过我的手如今牵着她,你们愉快地有说有笑,浑身上下散发着恩爱的气息。

我的脸庞渐渐湿了,心一下子被揪紧。往日的话语在脑海中清晰呈现,仿佛如昨日场景。

“小男票,以后结婚了、老了,我应该会先走一步。”

“怎么会?女人不是一般都比男人活得久吗?”

“我身体不好,怎么说得准?”

“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小女票,我一定会哭死,”你低沉的声音开始沙哑,“你记得那篇古文吗?‘庭有枇杷树,吾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在模糊的视野中,你们逐渐远去。我转身,任凭泪水肆意纵横。

原来,这世界上什么都会变。但无论如何,爱过就很好,不是吗?

谢谢你,在我20年的短暂生命里给了我一段也是唯一的一段真挚的爱情。很开心你现在过得很幸福,即使让你幸福的那个人不是我。

最后一个月来临。

我回到了深圳的家,陪着爸爸弟弟。爸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我们去深圳的所有景点玩了一遍。每天,我都要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隔几天又给朋友们打一下电话。

时间不够用了,让我再听听你们的声音。

我给我爱的每一个人录了一段音频,在扣扣邮箱里设置成一年后发送;印象笔记里的废稿还有很多,我只能挑最想写的先写完。

头疼发作得越来越频繁,预示着大限将至,爸爸看着我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反而愈来愈安然。

终于有一天,在晕厥之后,我躺在了白色的病床上。

爸爸、弟弟、姑姑、姑丈......附近的亲戚们都赶到了,他们焦急地看着我,一遍遍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我想对他们说:“不要难过。”但一个字也发不出来。我艰难地挤出一丝微笑,想让他们知道我很好。

是的,我很好。在短短20年内,我奋斗过、爱过,也许没有结局,但我满足了。

其实我也有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这三个月之前,我花太多时间在感伤过去、担心未来上,还纠结于很多破事,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不可自拔,忽略了当下的时光,忽略身边爱我的人。反而在最后这三个月里,我不去思考太多,过好当下,抓紧时间爱该爱的人,做该做的事,过得最为充实。

如果还能继续活下去,我一定会抛掉多愁善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我会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每一刻的自己变得快乐,活得洒脱一点;我会尽量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章,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丰富有趣。

家人的声音逐渐减弱,不,应该是我逐渐失去了听觉。世界慢慢变得空白,眼皮越来越沉重,我缓缓闭上了双眼。

人生这趟旅途,我到站了。

嗯,这个世界,我来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