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研究

2018-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蔡耀华

乡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研究

上官镇上官村小学  蔡耀华

        对于乡村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如何养成这个问题近些年来颇受关注。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可见阅读对于我们人生有重要的意义。进入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阅读。整体上看孩子们在阅读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年龄特点,比如一年级段的学生喜欢图画类的书籍,进入中年级学生可能比较倾向于图文结合书籍,高年级喜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书籍。呈现出性别化的特点,女生可能更喜欢杨红缨的马小跳系列著作;男生则比较喜欢一些动物小说,如沈石溪动物系列著作,科普知识类书籍和杂志等。

笔者对300名乡村小学生进行阅读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问卷全部作答,可信度较高。

对于阅读85%的学生很感兴趣,10%兴趣一般,5%学生不感兴趣。

对于家庭支持阅读50%的乡村家长支持,20%的家庭藏书100册以上。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浓厚,但因为现实原因很多孩子不会阅读。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

小学生阅读既有比较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很多小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没有培养起好的阅读兴趣、习惯、获得阅读的技能的能力。他们往往是拿起一本书不知道如何阅读,读后不知道运用。只是单纯地积累好词好句,不会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导致应用类的文章也不会写。

第二,学生阅读内容比较碎片化,主题阅读比较缺少。很多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比较多的了解,但缺乏对一个历史人物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很多同学也能说出很多科技名词,但缺少对一个科技领域深入、细致、多角度的了解。

第三,在阅读内容上,小学生们偏重于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和作者,对于一些普世类文章不求甚解。这个问题可能更多存在男孩身上。

第四,以思想思辨为主的哲学阅读更少。

对于以上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

一、教师朗读绘本、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绘本、故事,教师可以选择益智、有趣的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绘本、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学生耳濡目染,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引导学生发问、思考,并鼓励他们将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或说出来。比如,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长袜子皮皮》的故事,皮皮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成年人的意志,不去学校上学、满嘴的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她是自由人类的象征。学生都很喜欢皮皮这个形象。当我每次讲皮皮的“闯祸”时,就启发引导学生说:“你觉得皮皮这次能度过难关吗?假如这次化险为夷了,你觉得皮皮还会干出什么荒唐的事?”这样一来,学生们都兴趣高涨,争着去阅读这本书。

二、通过自主阅读桥梁书巩固学生阅读的兴趣

师生共读转向独立阅读。这样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合适的载体。“桥梁书”就是引导儿童从师生共读转入独立阅读的载体,现代的阅读观点认为阅读应该是阅读比现有水平高一个等级的书籍。从“绘本阅读”跨越到“文字阅读”的辅助。进阶到阅读文字,让想象画面在脑海中成形,初期阶段可能比较吃力,而“桥梁书”既不会因为内容的深奥而减弱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不会因为过多的文字量而伤及他们正在发展中的阅读能力。教师给学生选择桥梁书时,围绕主题接近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原则。孩子从喜欢阅读开始,渐渐适应字数增多、篇幅加长的文字书,转入“独立阅读”,也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期”。

三、通过阅读文字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通过前面两个阶段,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我们则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文字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长度、深度的作品。这样一开始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慢慢喜爱上文字书。到这一阶段,每周安排两节活动课作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在固定的阅读时间里,我陪着学生一起阅读,那是一个安静地得到智力上和审美上的享乐的幸福时刻,而教师专注的阅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坚持了一个学期,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阅读的目的已经达到。

四、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激发阅读热情

  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阅读理解的良好方式。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开展阅读活动以读书会、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形式来进行。可以让学生被动地参与转化到积极实践,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的同时喜爱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