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题到初稿
从选题到写出来第一稿,这个过程真的是一种煎熬。把一个大概的想法整理成有秩序的学术论文,是件很难的事情。不仅写起来难,说清楚也难。
刚开始选题的时候,我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大致有一个模糊的未成型的想法,然后就丢给我的导师,希望他能帮我选。现在回想,这对我的导师来说,简直是浪费时间。我的想法常常是浮于表面,没有继续阅读文献。现在发现,要创新,对前人的研究要清楚了解。
从好几个选题被否掉以后,我也学会了一两件事。我会尽量努力多阅读与想法相关的文献,从中我知道找到自己想写的点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还有哪些可以继续探索的地方。并且,自己想法是否有助于解决一些问题?为了确定这个选题,我会去搜索所有我能找到的文献,我只想搞清楚我的想法到底值不值得去写。有时候或者经常,我会在阅读文献时迷路,忘记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初在这个阶段,我花的时间相当多。这是我这种学术菜鸟的毕经阶段,我以为。谁让自己基础差,什么都想看呢?有时候相关研究看得太多,结果都忘记自己要做什么了。甚至觉得别人做这么好,我已经没什么好写的了。真是令人沮丧。
好不容易开题了,导师组给了好多意见,关于是否可做,以及,如果可行,该怎么做。这个意见是很重要的,但是也需要自己过滤一下,因为导师们给的意见很分散,有些可能和论文主题并不很相关。我当时就希望把每一个老师的意见都体现在论文里,结果很难自圆其说,无奈删掉重新再写。博士必须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否则会做很多无用功。
到了写的阶段了,我得把研究问题阐述的很清楚,就是说得把自己研究问题提纯,压缩到二到五个。我不能宽泛地说我要写一个大过天的概念,我得说出我从哪个角度写。这个过程也不容易,我写到快结束时还在不停地在改我的研究问题。
在写初稿的过程中,我喜欢先分好章节,然后往里面填内容。事情并不是这般简单,章节也不停地修改,还常常写的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改了前面的改后面的,有时又删掉一节或者一章,反反复复,改来改去。很多时候,自己改的都要吐了,可不能放弃。但我习惯了,文章都是这样写出来的。
反正,我好歹弄出来一个初稿了,原来完美主义,希望写个非常赞的才行,现在我发现,只要先写出来一个,不管质量多差,心理负担会小很多。然后就是辛苦的又一轮修改了。
论文哪个阶段都很辛苦,都很烧脑,可能以后熟悉写作技巧也还是不容易,但是创新就是自由,把自己想法发挥成有理有据的文章,最后还是值得的。
前方路漫漫,还得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