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莞人报文学群》散文随笔散文

多一点微笑,少一点冷漠<原创>

2019-05-16  本文已影响7人  资深媒体人张子保

最近,我在某小区买菜,发现某小区围的人山人海。我钻进人群,便想看过究竟。原来某派出所和村委联合组成的执法人员,为维护小区治安而进行的暂住人口普查工作受阻,原因是无法敲开某小区一户居民家紧闭的防盗门。

执法人员来的时候,分明看见该户人家屋内还亮着灯,并拉着窗帘,一切都是屋内有人的迹象。但任凭执法人员磨破了嘴,敲痛了手指,屋内还是鸦雀无声。半个多小时过去了,那扇防盗门像小山一样阻挡着工作的进程。执法人员无奈,只好打电话给开锁公司,要强行开锁。这时防盗门的小窗突然被拉开,露出一张娃娃脸---那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瞪着一双无助的眼睛问:“你们是什么人?要干什么?我爸妈不在家,有事爸妈回来再说。”执法人员解释道:“我们是警察,请开门。”小女孩却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爸妈说,不准和陌生人说话,不管谁敲门,都不要开门。”执法人员哭笑不得,问那个小女孩:“那你爸妈敲门,你也不开么?”小女孩答道:“不开,他们都有钥匙。”

这不仅仅是一扇紧闭的防盗门,也是一扇尘封的心灵之门。奔走于钢筋水泥构建的高楼大厦之间,我们学会了拒绝;生活在现实与希望的夹缝中,我们关闭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心灵之门。我们将自己于世隔绝起来,过着都市苦行僧般的生活,不想了解别人,也不想为别人所了解。

一个生活在农村的青年,他至少熟悉附近的十几个村庄;而一个生活在城市高楼里的耄耄老人,他甚至不知道楼上住户的名字。于是城市中的老人,都愿意到农村去走亲访友;而一个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却不愿意在城里住。高楼大厦与素朴的红砖房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居住在里面的两种人,将人性中的两个极端,各自淋漓尽致地演绎着。

农村人更加古道热肠,城里人更加冷若冰霜。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何在?城里人众说纷纷,每个人都会找出最少十条以上的理由,诸如工作太忙,诸如防人之心......理由多了,已不能称之为理由,笔者也不禁一片茫然。

周末我在龙岗书城闲逛,遇见已装帧精美的小人书,随意翻了几页,看见有这样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人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到却每天打着灯笼?”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点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

僧人更迷惑的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还是让别人说你不是盲人呢?”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一到晚上人们都变成和我一样,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真善良,原来你是为别人!”

“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盲人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也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即为别人照亮,能让别人看到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看不见我而碰撞我了。”

僧人顿悟。

掩卷而思,不禁嗟叹不已。这则小小故事,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盲者用灯笼照亮了别人,却方便了自己。想想每逢夜晚,都市里路灯车灯霓虹灯灯光交映,将每个角落都照得如白昼,但我们的心灯却随晚风摇曳似昏暗的烛火,只想如何避免燃烧自己,全不思生命本如流星,霎那间不将夜空点亮,便会消灭在广袤的时空里。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以真爱点亮昏暗的心灵之灯,用宽容开启尘封的心灵之门,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细细品味着溢满阳光的生活。

作者简历:

张子保,资深媒体人,河南省正阳县人,多家刊物编委、网站的版主、顾问和评论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他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共发表文学、新闻若干,创办《新莞人》报一举成名;曾因为报道《群众为县委书记下跪》一文,而轰动国内外。目前博主任北京某家媒体社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