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技巧:观察
为了解决写出的文学作品晦涩难懂的毛病,我在学习语病方面知识。但是没有文学技巧做支撑,我想写出的作品,只是没有病句而已,仍然不能写出文学作品,所以在图书馆借来1986年出版的《文学写作技巧》
作者介绍:
袁昌文,男,1936年6月出生,贵州赤水人。中共党员,贵州师范学院教授。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理事,贵州省写作学会会长。从教40年,教授写作、写作技巧、小说写作研究等近10门课。在贫困地区以及机关、部队、企业讲学数百次,学生上万人。
小学六年级我学过一篇课文《莫泊桑拜师》,那时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想着写小说,现在作为一个作者,再去阅读的时候,才发现我在小学六年级就接受了小说写作教学。课文讲的是,莫泊桑初期的作品都很平常,没有什么特色。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已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你的写作能力不行。”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该怎么办啊!”莫泊桑急切地问。
“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收获。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车,感觉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为什么莫泊桑看不到,而福楼拜看见了呢?因为他会观察。观察事物,一是要全,二是要细,三是要抓住特点,讲究角度。
全,就是全面。观察事物,最忌一知半解,不要把暴雨下行走的马车和狂风暴雨下行走的马车搞混。老舍说过:“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要写一个侍卫,写出来的像门卫。这就是观察不全的后果。
细,就是精细、仔细。观察事物,不宜粗枝大叶,走马观花。小说写作要细致,如此一来刻画才会生动,如果换成不细致,怎么可能把人物写得鲜活、环境写得真实呢?
接着说抓住特点,就是捕捉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特别是同类事物)的不同处。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写作不是记流水账,写说明书。为了抓住特点,就要讲求角度。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有不同的效果。如果描写一个人生气,就得找角度,直接写为什么生气,而不是从起床开始写。再抓住生气时的语音、语调,写出对话,根据动作、姿态写出人物的愤怒。
现在的时代已经和莫泊桑的时代大不一样。我们再也不用上街观察,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找些图片、视频观察代替。尤其是面对自己不可能接触到事物,互联网是非常便利的。如果是日常的,在生活中就能接触到,我不建议在互联网找资料,而应该走上街,花一些时间观察自己想写的事物。因为在现实中感受与视频中感受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