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湖南省原创文字集

读《活着》

2019-07-23  本文已影响52人  紫芋湾

文/紫芋湾

《活着》的原著和改编版电影,我都看过。

富贵三分之一的人生过如混蛋,三分之二点多的人生历经各种痛苦和磨难,快满三分之三的时候,才算活得有点明白。作品内容令人唏嘘扼腕的细节多。

读了富贵的一生,仿佛自己经历了一世。

无论社会环境怎样、境遇怎么样,每个人面对生活该有的态度,和贴近地面踏踏实实生活的姿态,受困时一点一点咬牙的坚持,情感受挫亦或至亲离开后的豁达……正如作者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寻找活着的意义。

生死,两个字写起来非常简单,年龄尚浅时是很难理解它的。第一次接触死亡,初三太爷(爷爷的爸爸)去世。对太爷的记忆还是有的,他去世时,我也哭了,相对而言没有现在这么知道亲情的分量,所以哭出的眼泪在大人们眼里也许能称得上是“懂事了”,只有我自己知道,大多是氛围熏出来的形式,内心并没有真正懂得死的含义及对亲人的情深义重。

我一直觉得自己开窍晚,反应慢,能感受到的情义和爱时间晚,很多时候在逝去以后才醒悟到一点点。

高中学了那首非常美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语文老师介绍到海子是“自杀”时,心里甚为惊讶。接触到海明威,也是““自杀”。莫泊桑“自杀”。王国维“自杀”。老舍“自杀”。傅雷“自杀”。三毛“自杀”。顾城“自杀”。中文系后,接触的一些日本作者也有许多自杀……

家庭、周围,一遇到些糟心事,有人动不动就“我不想活了”挂在嘴边。也许是这些相似的字眼堆积,加上年龄渐长有了自己的意识,我不断地追寻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太爷的死,是瓜熟蒂落自然而致。抛开意外,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其中必然有一些东西,值得我追问,我也很想知道答案。曾经一度想睁眼就能莅临一位先知,告诉我一切。然而身边的长辈、同龄朋友都不能给我答案,他们从来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不知道要怎么回答。经常收到“没事干,问这样的问题干什么?”这句话搪塞或阻挠追问。不想“为什么”,就可以很快乐的人,也许是轻松幸福的。然而我偏偏就是那个想活得清醒而又很累的人。我一度跑进书店问老板要一本能解答关于“活着”的书。他们大多先是轻轻一笑,接着盯着我摇头。

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失落,也很迷惑。

终于终于看见关于“活着”的字眼,是一本印度修女的书,说活着就是济世普度众生,像观世音那样。看到这些,我第一感觉就是:哪能啊,离我太遥远。

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一些启发。他一个大土豪,自己犁地,穿着如平民。他说人活着就是要体验世间的一切,痛苦的,快乐的,长久辛勤地劳作,片刻的安宁……体验了这一切就是丰富的人生。

能有这样的境界,说出这番话的列夫托尔斯泰,简直令人膜拜。

后来的后来,我慢慢有了一些收获。

人生来即是受苦历练,美好和快乐只不过是深深磨难中的一点点甘甜。

人生要有所尝试和经历,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舍得为感兴趣的事花时间精力,在不断朝前探寻的道路上因有点收获而窃喜、日益丰富而欣慰。

努力可以努力的,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在以及将来所有的安排。

感恩及竭尽所能回报人生道路上被给予的一切。

”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座坟”,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亿万年之间的转时即瞬”,应自然而生,最好的结局也该是应自然而死,慢慢体验这一生,好好活着。

有自杀行为和倾向的人,既然可以“不畏惧死亡”,应该更可以“不畏惧活着”。

把“我不想活了”放在嘴边的人,要不是仍然很幼稚,就是还没有真正认清活着的真相。 

活着就是自我”历练”,自我”救赎”。

《活着》这本书有结尾,而每个人的“活着”都是未完待续。                                                    (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