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者自由

20171210SUN-台阁层层倚半空

2017-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灰大方

这两天阳光都十分明媚,朝着南面的大窗晒太阳,强烈得有点刺眼,但足够温暖了。在看这段时间写的东西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时间有多重要。标题里的一大段时间戳除了在日后整理的时候方便一些,还有什么作用。某一天写了别的内容或者那一天没有写,导致时间不连续有没有关系。还有七个字的诗是不是太刻意了,之后没有合适的怎么处理。心路历程写成了读书笔记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可能是刚刚进入这种状态的缘故,这些我都没有办法回答,但我有一种感觉,应该都是执念。

我可能会尝试写一下小说,兴趣爱好方面的整理已经开始了,等把企业这部分的内容写完,之后的读书笔记应该会单开一个文集。时间戳可能会放在正文最前面,标题也应该换得更直白一些。由此,我觉得过渡期的存在还是挺有意义的。一般人做年度计划都是一月一号开始实施,这样做其实很突然,然后拖着拖着一直有抵触的情绪,可能几天就不干了,又或许一整年都没有开始,继续写在了下一年的计划里。设置一个过渡期相当于给自己一个准备和调整的时间,没有跟“想到就去做”一样快,但是比直接切换到新的状态感觉要好得多。

今天讲企业架构,从集权到分权,也有点像从专制到民主的意思。

职能型架构

这样的架构很简明,在CEO的领导下有各个专业的部门,像生产/运营、研究/开发、财务、销售/营销、信息技术、人事、客服等单元独立的运作。好处是每个部门都足够专业,也有很高的资源利用率,简单有效地生产和销售产品。但这样的环境对创造力十分不利,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效率低下。凡事大都需要最高层做决策,工作会有积压。最需要解决的是信息的闭塞问题和决策的及时性问题。

事业部型架构

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产品还是客户类型划分,这样的事业部都相当于一个自给自足的团队,或者说是一个小型的独立公司了。而这样的划分又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也可以清晰地评估格团队的绩效。一个部门的失败也不会威胁到其他部门,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不足的是,这样的架构会导致所需资源的成倍增加,或许只有大型的公司才可以负担得起,而相对独立也会导致专业优势不易共享。

矩阵型架构

结合上面两种架构,形成了职能(部门总监)和领导(项目经理)互相垂直的矩阵,员工需要向两个上司报告。这种做法其实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拥有迅速决策能力,提高生产力,人员配置也比较灵活。但不同项目之间可能会有目标的冲突,建立与运营矩阵的成本也十分高昂,总监与经理有分歧的话,报告的结构可能也会有点混乱。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PMP)是有资格认证的,而保证矩阵有效运作也需要高级专业人士的监督。

网络型架构

这是一种围绕着精简企业展开的,在网络上虚拟延伸的架构。只保留企业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一律外包,这样的网络系统能像单一的实体那样运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样类型的架构越来越常见。权力分散,成本降低,而创意向上流动,灵活性大,反应迅速,更为敏捷,还可以促进外包商的竞争。缺点只是十分依赖网络,不能面对面交流,可能引起误会。我觉得这样的架构是趋势,在这样的时代,由高效带来的竞争力无疑是更高的。

团队型架构

作为最为扁平化的架构,除了各个团队的队长之外,几乎抛弃了整个管理层,甚至连CEO也放弃权利,由员工形成的委员会自治。这样组建的团队可以完成长期或者短期的特定项目,迅速决策、迅速应对,没有管理成本,也没有沟通压力。有着相互之间的信任,对工作拥有自豪感,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后的满足感也十分巨大。只是作为单独的个体,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可能导致决策的缺陷,而团队之间的分享也有限,在沟通不良好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企业绩效降低。

其实说到底,不同的架构要解决的都是成本(资源)和人员(流动性)、专业性和创造力、信息(传递交流)和效率(决策反应速度)平衡的问题。而选择任一架构都要想办法弥补自身的短处,并充分发扬自身的优势。特别是沟通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在企业内部发挥着作用,也在与客户交流之中体现着。我也越来越相信只要坐下来好好谈谈,大部分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灰大方,访问yuanben.io查询【27I1YN4T】获取授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