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行业一年的思考
仰望星空的雏鸟
在教育行业一年的思考
2017-04-13 22:26:3914
在入职教育培训行业之前,“学习”在我看来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儿,即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入职教育培训行业以后,“学习”这件事儿原来不仅仅是我所认知的那般“非A即B”的原则,还有很多的“EGF”的影响因素。
在一个教育培训机构里,主要涉及到的角色无非就是家长、学生、老师还有教育机构本身。
毋庸置疑,每一个家长把她的孩子送到某一个培训机构时,她的初衷和根本目的就是想通过某一行业培训机构的帮助,最终让孩子在所培训的领域里能够达到一个质变的结果,最终实现他的某一个目标,或为升学深造,或只是想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或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而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所欠缺的能力能给到的帮助和指导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能做的更多只是耳提面命或者给予一些精神上的鼓励。所以,他们愿意花费大笔的金钱,去找到一个在业内有影响力的值得信任的品牌公司,然后把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几乎全部寄托于所选择的培训机构。在这过程中,很少家长会注重培训的整个详细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最终结果的优劣才是判断教育成败的衡量标准。
学生可以说是一直以来,我认为一个人要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与否百分之八十在于自己,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只是外力。而现在看来这个观点也许并不是那么正确,这句话是有其适用对象的,尤其对于一个培训机构而言。因为不是所有的知识或者技能求知者都有足够强大的动力,足够明确的目标,足够强的执行力,足够好的学习能力,无论是自学还是有老师指导。身处教育培训行业一年,遇到的学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强大的动力和执行力,高效的学习能力,他缺的只是一个大指导方向,一种科学的方法。这种学生在培训机构里,你几乎可以不用怎么管他,只要有优秀的老师,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建议,给他一段时间后(有短有长)自己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种学生和第一种学生很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前者一点就通,后者需要针对他所存在的问题再次个性化分析并给予指导,一定时间后同样可以达到和第一种学生同样的状态。
第三种学生:他有自己明确的最终目标,比如雅思成绩一定要达到6分;他也想学好,但是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即使知道,他们自身也没有足够的韧性按照老师分配的目标任务和提供的学习方法坚持下去。这种学生不仅仅需要老师的谆谆教诲,更需要外多方面的推力,如果“推得动”,一定时间内可以达到差强人意的结果。
第四种学生:目标或明确或模糊,资质相对聪明或相对迟钝,但他们的共性就是不擅长、没兴趣、想学好但学不进去、想努力却努力不起来,知道很重要但做的时候又没有刻意练习的意识,而这种学生又是所有教育机构接触最多的一类学生,也是让人最头痛的一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居多。这个时候教育机构的作用就产生了,如何让学生从“不想学”到“愿意学”,从“不会学”到“会学”,从“讨厌学”到“喜欢学”,这几个问题应该是大部分教育机构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培训教育机构,一直被行业内人士称之为“道德行业”、“责任心行业”、“爱心行业”。是的,教育行业的确和其他的盈利公司不太一样,因为很多时候它背负了一个“孩子未来”的担当与责任,容不起一丁点儿的失误。个家长跟我说:“教育是一个有情怀的行业”。我很同意这个观点,这个行业不能像很多其他的盈利性公司一样把钱看得最重,虽然所有公司的本质就是盈利。一个培训公司需要竭尽全力将教育的本质和商业的本质完美结合,如果能做到如此,我想这不管是对学生、对家长、对公司、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将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年的教育机构工作经历,我认识到在学习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不是仅有的主角。教学、管理与服务更在学与教这个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三个要素要基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之上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我看来,这句话描述的更多是传统学校里面的老师,在培训机构里老师更多是授人以渔或者授人以鱼。而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这两种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预料中的可喜成果,尤其是对于第三种和第四种学生而言。因为不管是给予他们学习的方法还是知识本身,他们没有相对等的态度和行动去实践,去检验。这就像一个人看遍了武功秘籍的人不去真刀实战,这样是不可能成为武林高手的。
所以,当他们学完去参加对应的考试而没有理想的成绩的时候。家长会问:“为什么孩子在这边学了这么久,花了这么多钱,成绩却没有提高?”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遍,除了学生和家长,我想这也是每个教育机构,每个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老师不够专业?”对于教育机构里的绝大多数老师的专业能力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他们持有国内外名校的硕士、博士学历,他们大部分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己系统的一个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专业性而言,大部分老师几乎不存在什么问题。这类老师对于第一种学生和第二种学生而言,他们就是黑暗里的一盏照亮前方的灯塔。而对于第三第四种学生而言,他们只是夜空中划过的一道流星,很美却遥不可及。
这些学生真的是“无可救药”了吗?老师是课程产品的直接提供者,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之外,课堂的管理态度和管理能力是否应该有意识的在课堂上加以体现和发挥作用,而不是流程化的去上一节课就认为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呢?毕竟授课老师和听课学生所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有最直观的了解。课堂之外的教学助理之类的接收到的大部分是二手消息,他们能做的更多的是起一个督促检查的作用。
“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没兴趣、没动力怎么办”?不可否认,一个老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是一件很值得赞赏的事,作为一名老师的确也需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但是,对一个以考试为方向的培训机构来说,我始终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