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沙:关于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思考,是该更专业还是更博学?
苦沙第404篇原创文章,保留维权权利
一、你如何理解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人类对知识的探索,是本能之一。人除了生存(物质层面的延续)这一原始的本能以外,其实本质上讲就只剩下一个本能就是传承知识,探索未知(精神层面的延续)。
无论是从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敦煌壁画,还是近代的法国卢浮宫,现代的圣彼得堡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及现代的各大电子图书馆所要遗留给后人的文明,都印证了:虽然人的肉体无法永生,但是人文精神,人类知识却需要不断的去积累,传承和探索。几万年的文明与知识,对于生存于现代世界的你,无疑使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一辈子也用不到,正所谓,当人们知道的越多时,他反而觉得他知道的太少。即所谓的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很多方面其实是超出常人的,但他一直说的知识“略懂”,大概如是。但是,现今社会,对于各行业领域你是需要都“略懂”一点好呢?还是在持续在某一领域“很懂”?
不同的知识体系会成就不同个人成就,正所谓,你的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会在哪里:下面从这两个维度来阐述:
1:知识体系的深度决定研究领域的成就
2:广度知识体系的结合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我们对某些领域做出杰出成就或者贡献的人,往往会授予相关的头衔和名誉,比如:两弹元勋代表邓稼先;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深;神一样的产品经理乔布斯;中国杰出企业家马云;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前面几个人物都是在自己专属的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人,他们在自己专属的领域都作出了极大的成就。
看到最后一个毛泽东,你可能发现,为什么他能在多个不同的领域都能够引领风骚?为什么毛泽东,同时能在政治,战略,诗歌,书法方面成为佼佼者?毛泽东是一位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结合的最好的人物之一,他将读过书,写过的是,走过的路,最终转化成自己的行动思想,领导革命的思想,以及带领军队的思想。
二、知识体系的深度决定研究领域的成就
深度知识运用的有力表现是工匠精神,中国当今社会非常崇尚“工匠精神”,对中国,到如今才重新捡起了“工匠精神”的文化无疑也是一种讽刺,因为刺激它的是日本的精益产品——母婴产品,摄影设备,甚至马桶盖。当然,虽然提倡的有些晚,但是却不迟。着也是中国粗放这么多年,重新审视发展方向的必经之路。
这里的工匠精神,某种程度上就是某一领域的持续长久的研究与坚守,而如此长时间的坚守需要的不只需要决策者最“专业知识”的执着,更需要一批又一批执着的“知识”份子,愿意为其贡献力量。
日本是有这样的环境去培养,去造就这样一批有工匠精神的“知识份子”的,中国也再不断改善其自身的环境,以让这些人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发挥才能,创造技术壁垒,从而成就更大事业。比如:国产手机,国产汽车的崛起(虽然部分核心零件还是在别人的掌控之下,相对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广度知识深度结合的有力表现是互联网革命:当今社会,没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已经很难扩大规模,一些转型缓慢的企业也无力对抗社会的发展。从大家熟知的柯达,诺基亚,到中国的移动,联通等网络服务商,再到我们熟悉的传统零售巨头沃尔玛等。正是他们领导人没有认知“结合运用知识广度”,没有将自身的“深度技术或优势”与“互联网基因”相结合,才导致对趋势的把握不够,最终导致的经营窘境。
三、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人类认知的提升
知识可以提升人类的认知,人类的认知决定了人类的格局:
科技的发展除了加速我们的信息获取的能力以外?还加速了我们对事物本质,对事情本质的认知。
如果你还记得,之前猎豹的CEO傅盛曾经写过《认知三部曲》,他说,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管理本质就是认知管理,战略就是格局+破局。从前,需要花很长时间,且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历练加时间才能领悟的道理及知识,如今,如果个体的“悟性”+“聪慧”正常,再加执行力较强的话,人就很快能掌握前人耗费多年功力才能达到的水平。
比如,过去,我们学习汉语普通话,学校的教学的老师都没几个人弄懂每个字母,每个拼音该如何去发音,又如何能教好自己的学生能准确的发音?而现在,普通的家庭,只要你能上网,你有手机,就可能直接连接上全国最优秀的普通话老师,并且用最高效的方式教学。让学生能在短期内提升普通话的水平。你可能说,你这是吹牛吧,怎么会有这么牛逼的老师。但是,确实有,我就认识一个,并且别人还挺年轻,是九零后。个人也觉得后生可畏。
发现“后生可畏”这个词,是个很神奇的词,它的存在,本来就预示着一种规律。这一种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表达的意思:“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后代是垮掉的一代,但历史无不证明,我们的后代比我们都厉害的多,看看当年垮掉的八零后,九零后,现在成了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某种程度上讲“可畏”应该延展程“敬畏”的意思。这些年轻的孩子,他们的基因天生就继承了上一代的优秀编码,以至于他们能最高效的掌握信息,掌握知识,掌握实情的本质。
上面讲到了认知的提升,但有个疑问可能会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那就是,即使我们深谙事物和事情的本质,但是具体指导我行动时,我却还是,无从下手。到底我应该执着的追求研究领域的深度?还是该广泛的摄取无穷
四、如何处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矛盾?
对个体而言:T型人才是社会的发展方向之一。坚守一个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扩展与之相关领域的知识/能力的建立,扩展的领域可能会对你深耕的领域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
10000小时才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的理论大家都听过,但是实践证明,科学或者技术研究的深度越深,你付出的努力程度即使很大,也很难取得更进一步的提升。因此,这就需要你做抉择:继续研究是不是你的兴趣,你是否享受这个过程。如果是,你应该坚持。
如果你不是很享受这种过程,T型人才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你的考虑方向。当然,T型人才并不是强调你不深入的学习与实践,而是相对而言,你不用想科学家,像专家那样,在一个领域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与探索。
我一直呼吁提升那些深度知识坚守着地位及待遇,如专职医生,专职律师,专职工程师,专职教师等。他们在某一的工匠精神是
对他们所在行业的敬重,以及对社会的责任。这些领域只有坚持深耕学问,才能创新出新的产品/服务,给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共享。
但是,当今有些盲目深度的知识崇拜者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我就死磕一门学科,其他学科,社会,人际,我根本就不在意。这样无异议坐井观天,将自己的事业和格局定格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很容易在自己画的圈中打转。
互联网行业,人们最常谈起的一个岗位是产品经理。这个在传统行业就非常成熟的岗位,到了互联网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产品经理曾经在保洁叫品牌经理,主要职责是调查和满足客户需求,但如今互联网的产品经理,除了对需求分析,以外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商业分析,项目管理,运营,数据分析,甚至演讲天赋。
因此,对个体而言,你是否在专业领域坚持死磕,还是需要在更广度知识海洋,取水豪饮完全取决于你的理想和目标。你也专业的外科医生,我们希望他是专注的,而一个产品经理,我们希望他是“万能的”。
对企业而言:
在擅长的知识/业务领域站稳脚跟的同时,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找到新的突破口。
马云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是的,唯有跟上时代,顺势而为的企业才能不被社会抛弃。
干掉诺基亚是不是苹果?不是,是它自己
干掉银行的是不是支付宝?不是,是自己
干掉沃尔玛的是不是亚马逊?
不是,也是他自己
没有跟上互联网浪潮的企业,很多都倒了;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又有哪些企业会脱颖而出,有哪些会轰然倒下?
我们拭目以待!
而你是想做一个专才,还是想做个全才,完全靠你自己的理想和行动!
本文完,初稿:2018年7月22日,早12时。
我是小沙子,一粒有梦想的小沙子!
交流 / 转载 / 入群 / 微信:403540435
1:本文PDF,关注【苦沙行】回复“404”获取
2: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苦沙行】独立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