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风土

人到无求品自高

2019-06-01  本文已影响29人  马石头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老师陈伯崖撰的一副对联。这里说的“无求”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并不是让人一无所求,而是要人们自尊自爱,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真主说:“凡你们所享受的恩惠都是从真主降下的。然后,当你们遭难的时候,你们只向他祈祷。”(16:53)根据这段经文,我们认为人应该只求于真主,不求别人。又说,“他说:‘我只向真主诉说我的忧伤,我从真主那里知道你们所不知道的。’”(12:86)易思俩目认为每个人都是有需求的,只有真主才是无求的。另一段经文说:“天地万物都是他的,真主确是无求的,确是可颂的。”(22:64)这就是说人活得要有骨气,有尊严,不能轻易求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完全不求人帮忙是不可能的,但是好多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只想到求助于别人,而却忘记了自己。他们觉得,别人一定比自己强,比自己有能力。不求诸己,但求诸人,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和赐予。因为对别人有所求,所以,他就显得低人一等。别人答应了,他就高兴,别人不答应,他就会失望。其实,养成这种习惯不好,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尽量从自己身上找出路,自己多想办法,求人是万不得已的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求人不如求己”。

人活一世,有所求,才能有抱负。“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思并不是说让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外界联系,继而不思进取。也不是让人单打独斗,不与别人合作。更不是抱着消极的态度闭门造车。而是告诫人们要自强自立,更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凡事靠自己的努力。“有求”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依赖心理,但是“无求”却是人高贵品格的体现。

无求的前提是知足,无求和知足是相对应的。人的一生难免有太多的烦恼和忧愁,这多半与人的贪欲有关,唯有内心的知足,才能使自己快乐。如果我们能够持有一颗平常心,不羡慕别人富贵,不和有权势的人攀比,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平静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最美好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天,那么我们的每一天都会洋溢着幸福。

人活一世,不只是为了吃吃喝喝,把身体养得肥肥胖胖的,还要活得有尊严,活得快乐,活得潇洒。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志气,要有一股浩然正气。我们和有钱、有势、有权的人一样,都是人。因为都是人,就没有必要仰视他们,没有必要对那些财大气粗的人奴颜婢膝,更不必强装笑脸地去求人。自己挣多少钱花多少钱,这样心地才能坦然,才能活得朴素自然,活得坦坦荡荡。这就是尊严,这就是快乐,这就是潇洒!

人到无求品自高,我把它理解成:不是不求,而是不强求。尽管我不是有钱人,但我明白了“人到无求品自高”的真正内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齐白石的“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都说的是无求的境界。在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中,我懂得了淡泊以明志,也体会到了“无欲则刚”的道理。

人一旦到了无求的境界,其人格便自然会升高。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超出欲望的需求。因此,他能够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便是无求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顺便说一句,即便做慈善事业的,也不要对那些有钱人露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是你给他们提供了可以奉献的机会,他们应该感谢你才对,你没有必要低声下气地哀求他。要记住,人到无求品自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