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韩书我在灯火阑珊处可尔必思·如人饮水

重新认识儒学

2019-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徐兴荣

重新认识儒学

        儒学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国人都能知道,可以教科书般的回答:儒学是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一起创立的一套学说,之后被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的,成为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一种主流学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然而,儒学到底是什么?她又有着哪些具体的内容?

      这个问题,大部分人也都能回答,因为大部分人都耳熏目染地知道了,儒学讲的是“君子”的学问,其书目包括四书五经及许多经注等大部头的文献,其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内容。而且,似乎大家都一致认为,儒学中的“仁”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其核心;儒学中的“礼”也特别重要,也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但是我就要反过来问了,儒学为什么称之为“儒学”,而不是“仁学”,或者“礼学”呢?

       有人会说,儒学就是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整理和发展出来的学问。而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被称之“儒者”,他们的整体,被陈志伟被称之“儒家”。他们是干什么的呢?360百科借用了《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说儒家“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一大部分反对儒家的人会相信,但支持儒家的人,我想大都不会相信。

      《汉书·艺文志》这样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用一个“盖”字,就是说这种想法,就是猜的,没有任何依据,也不负任何责任。这样的猜想,被大量的引用,被到处宣传,你觉得可信吗?

      那么什么是“儒学”?为什么又不能称之为仁学”,或者“礼学”呢?

      初步看了《易经》之后,再盯着“儒”这个字来看,我想我是明白了:“儒”,从人从需,按会意字的意思,就是“人之所需”。人之所需,既是一种判定标准,又是一种行事准则。有判定标准,能够划定一个范畴,判定哪些东西是符合这种标准的;有行事准则,才能制定一种规范,确定哪些行为是满足这种思想条件的。人之所需,就是这种标准,就是这种准则,选择对人类有益的,否定对人类有害的,从事能促使人类进步的,反对会让社会退步,这就是“儒”字,这就是儒学。(备注,按《易经》解,需的意思是“补给”和“濡养”,而不是需要,所以这里解释为“有益的”和“促使进步的”,而不是“满足需求的”。)

       有人将“仁”字,当成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春秋时代,略大于子思的墨子,也是这样认为。因而墨子在其学说的《非儒》中,他提出儒家“仁”这种爱,太具有局限性、区域性和等级性,我们应该大爱,能够大爱天下,因而他推行着“兼爱”。

      墨子的兼爱是对的,我们到如今也一直在提倡。儒家所提的“仁”,真的是一种“爱”吗?它能算是一种思想吗?是在提倡一种具有局限性、区域性和等级性的“爱”吗?

       “仁”字很简单,就是“两个人”之间的碰撞,“两条心”之间的交流。这种碰撞、这种交流,如果有“爱心”的支撑,将会得到好的结果。所以,有“爱”就成为了“仁”的基础(孝和弟,就是一种爱),但是“仁”,确实不是“爱”,它们被后人混为一谈了。

      “仁”既然不是“爱”,那以“仁”的方式去爱他人,也就不能成为一种思想了,所以,“儒学”不能称之为“仁学”,也即如此。

      那么,“仁”是什么?为什么如此重要,让人感觉,儒学就是围绕着“仁”字而展开的?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不仅仅是社会上的,也包括亲情内的,是我们走进生活、进入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儒学的基础。人要生存,人要融入社会,交流和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讲“仁”,鼓励他人去“仁”,是因为只有理解了“仁”字,做到了“仁”字,才能进入社会,才能更好的生活,而孔子的所有学问,都将从这里开始。

      与“仁”字相反,某个时期,孔子对自己的所有学问进行总结,最后归结为一个字,这个字就是“儒”字。“儒”字既是孔子对他过去所有得失的总结,也是他开始后来研究和传布学问的基础。因为他总结出了这个“儒”字,并被他后期的许多弟子所认同,他才创立了“儒学”这个派系,被后人广为传播,被世人参考学习。

      重新认识了“儒”字,我们再来学习儒学,这美妙而又睿智的大门,才真正的为我们打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