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孵化器房产联合办公空间

大部分人都远远低估了做好一个孵化器的难度

2018-12-19  本文已影响3人  Sunning2021

《孵化未来》读后感

“大部分人都远远低估了做好一个孵化器的难度”,这是本书《孵化未来》(见图一)打开封面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导语,不同于其他书籍,往往写着献给谁,感谢谁,给人一种感性的传达,看来本书定位注定是一本具有非常实操性的书籍,而实际上也由于作者实际参与运营孵化器,能保证本书实操性的含金量。

图一  作者: 梅晨斐  小村资本合伙人,小村旗下STORIES孵化器联合创始人。从事早期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孵化与投资以及大型成熟企业的创新咨询与产业孵化。拥有技术背景,曾留学法国并任职于法国电信、中兴通信、InnoSpace孵化器。著有《如何定义孵化器:创意破壳背后的神秘推手》。

和作者梅老板(恕我这么称呼,比较顺口)结识正好也是一个分享会上,分享会正好也叫“空间有你,孵化未来”,现在想想完全可以做为梅老板的新书发布会了。

后有幸得到梅老板的亲笔签名书的惠赠,也基于我目前所推进的OMOwork项目关联度很强,非常仔细拜读并做了不少笔记,于是在一次和作者互动中,就决定写个读后感。跟他说是完成作业,但并无任何当年写作文的负担,因为的确与我的观点或共鸣或有不同的看法,愿意抽取其中几个笔记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讲下我的总体看法,本书非常适合做孵化器和联合空间运营的伙伴看,都各自能从中得到你所需要的干货和启发。本书讲的是孵化器,除了孵化器的过去与将来,孵化项目的运作管理等,而且内容并不枯燥,图文注释都很到位,在一些案例分析都非常有启发性。由于我所关注点不同,更偏重孵化器功能的办公空间场地运营的招商,所以有一个笔记更偏于我个人对联合办公类空间招商的见解。

在我的观点里,孵化器与办公空间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孵化器是投资机构,空间管理是地产运营,就如本书第一章就提到了孵化器里的标杆YC,YC的核心是资源和机制,其成本支出里空间成本为零,不提供场地,也不提供住宿等。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主营空间运营方往往带孵化器功能,反之做孵化器为主的但需要自己一个空间作为孵化基地。

也正因为有些孵化器和空间管理作为一体运营,其挑战和难度更上一层楼,所以这也会是文中导语表述“大部分人都远远低估了做好一个孵化器的难度”。本书作者结合现实的情况,在介绍纯粹的孵化器领域后,偏空间管理运营也相当有干货,而目前国内的空间运营也都不尽人意,看看联合办公就知道了,所以本书对联合办公空间运营也有非常棒的帮助。

本书从第二章就直接进入了一个偏实操的内容,围绕定位与规划给出非常有实质见解和操作指导。其中第二章第二节里提到“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的要素:吸引人才”,是在叙述空间选址规划对于地段重要性而引出的一句,这里我笔记备注很简单:“没错,深有体会,但可尝试分布式办公”。

地段很重要大家都能达成共识,主要可以带来人才招募优势,但一部分人包括创业者本身会说基于自己承租实力有意或无意的忽略。现在很多公司招募,包括我们自己曾经的招募人才是非常痛苦,曾几何时,特别还默默无名的初创企业,即使你采用了多么动人的招聘文案吸引了眼球,有相当一部分通知面试的备选人员由于上下班通勤的缘故第一时间放弃掉,这之中往往就错过了也许非常棒的伙伴,从而对所初创项目无形增加了风险性,因为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大多项目,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同样,孵化器办公场地的选址选择,地段交通便利也由为重要,也是吸引初创企业的关键因素。

但何为“分布式办公”,当然也有称为移动办公或灵活办公或远程办公,但我更愿意从地理空间的维度称之为分布式办公。概念就是我们让团队部分伙伴让他选择就近办公。比如一个初创项目团队5~10个人,固定办公场所可以按50%人员选择,其他50%甚至更高比例可以采取分布式办公。能提供分布式办公并不是在家办公,也不是在咖啡馆办公,以上两个地方的环境并不有利于工作(参见图二),而是到联合办公等场地里办公。这样就不必纠结于整个团队都集中于一个地方办公而去平衡成本和地段的矛盾。当然这对管理也是一种考验,但这个考验来自你的管理思维模式的转变,但我相信这是一种趋势,即使也有人对移动办公提出过异议甚至有真实反例,因为这发展趋势呈一个非线性发展的螺旋上升。

图二  图源KAP,由OMOwork翻译

第三章是关于空间招商的,在本章里,非常有章法和全面的介绍了各类招商方法,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现有的空间运营伙伴可以按此借鉴去落地推进,对招商必然有帮助。附上目录如下:

第三章 招商与运营:爬坡期的加速法

线上媒体对招商的作用

线下活动,孵化器中的策展人

口碑、中介与社区

寻找与空间匹配的客户

不同背景空间的运营之道

其中第三节是“口碑、中介与社区”,在文中提到一个“传统中介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渠道来源”,在此我做的笔记备注是:“这是缺少有效通道的不得已的选择,客观上讲,传统的中介渠道士不利于联合办公发展的”,此备注相对比较精炼,在此我并不是驳作者的观点,由于现在多数联合办公招商依旧不给力的一点思考。

具体我也曾专门写过一文,这也是我创办OMOwork平台的原因之一。这里我概要叙述下,空间运营基于地产属性,自然会借鉴传统的地产招商模式或方法,其并无不当。但孵化器,联合办公等,他们相对商办地产是新的办公需求场景,其中主要特征是碎片化式的拎包入驻需求,即招商入驻的基本为人数不多的团队,传统地产招商由于业务模式和人力成本更喜欢招体量偏大的物业寻租需求。

总结传统中介渠道如下:

一、物业四大行(旧称五大行) 目标客户体量较大的物业需求 。

二、传统连锁品牌中介,例如链家,中原等,目标市场住宅为主。

三、传统小中介,信息不够准确。

四、线上办公空间租赁平台,信息真实性有限,也偏于物业体量大的业务需求。

所以传统中介是渠道,起码目前是比较重要的招商渠道,但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种全新的寻租流程,即通过更高效方式让供需双方高效匹配,这个需要整个行业共同推进和摸索的,这里不做延伸。

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更偏向已经流程化标准化的领域,经过一系列培训或资深经验方式可以达到预期结果。只是现在我们所处的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各个领域都面临或已处于变革进化,并没有完全标准化可以复制别人的成功。就如纯粹的联合办公空间运营管理,特别是有商业存量的传统领域都看似信心满满的加入到这个行业里来了,但实则是行业或时代的倒逼,个中难度只有去做了才有体会。

所以创业也好,做孵化器也好,做联合办公也好,大家都不要低估了每一件事,同时不要受原有思维惯性(经验)所绑架,充分保持一个开放的学习心态,就如本文我所提到的2个笔记分享,都是跳出惯性思维去尝试全新的模式或流程,当然难度同样不小。

非常佩服作者,作为一个实际运营的负责人又能写出这本书,最近我们在准备《隔间》一书的别册就发现非常之不易,感受到写好一本书更加不容易。更能感觉的到,驱动作者的不仅仅是他的运营心得愿意分享之心,作者应该更有一个愿景,中国也出现一个YC,但也清醒的意识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同时也需要基于本土国情,也衷心祝愿梅老板的STORIES能成为中国的YC,或更多优秀的孵化器出现在中国,创新中国,发展中国。

---Sunning OMOwork创始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