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3个底层规律,跳出“运营打杂怪圈”

2022-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Kong大叔

如果一个运营老是感觉自己做的是一堆杂而乱的执行性的工作,一直没有发掘到更深的价值,那么他的运营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初级的水平,如果这种情况还持续了2-3年,那么这个瓶颈还真是挺大的。

因此,运营人要学着跳出运营的“执行”与“方法”,思考运营本身的“规律”,以及“核心逻辑”,往虚里说,就是要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在运营成长中,总会存在一些能够称之为“规律”的东西。

规律1:如果带着短视的、线性的思维去干运营,一般是难以干好运营的。

线性思维,即只考虑单一维度的结果导向的思维。

线性思维在传统行业中其实广泛存在,如销售员往往只要多开单,销售额自然就多。如一些不懂新媒体的企业老板,只看到新媒体能够带来多少个粉丝,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效果。这是单一成立的传统商业逻辑。

但在互联网世界中,商业逻辑可没有那么简单粗暴。一个通俗的比喻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

举个例子:一个公众号,通过持续推送优质的文章内容,吸引了班主任A,班主任A某次分享了一条图文到“票圈”,家长B看到了文章,觉得公众号不错便关注了,B同时发现有一个分享海报有礼的课程活动(分享可以得一定的奖励),便分享了信息到“票圈”,然后家长C自己看到后,觉得适合自己的孩子,便为孩子D报名了,最后公众号获得了教育机构F支付的广告投放费用、家长B获得了奖励。

这就是运营工作有着丰富的“层次感”,并不是单纯地做好适合孩子的课程然后推广给孩子的线性路径,还得先通过内容、活动的运营,持续为班主任、家长等提供价值、利益。这个例子里面,运营工作涉及到整条转化路径的设计,如用户的运营、活动的策划、视觉的设计、公众号的运营等等。

规律2:一款产品、一个项目,如果早期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为了“火”而火,那么会更快走向衰落。

如果一款产品还不成熟,就一直在“打鸡血”,不断拉新用户,涌入的大量的用户却没能接得住,用户很容易产生较坏的第一印象,不仅是快速的流失,还带来“被拉黑”的未来。这种失败可以描述为“生于拉新,死于留存”。

在距今6-7年前,我和你都可能经历过这样两个突然“火”起来的APP,一个是“足记”、一个是“脸萌(FaceU)”,笔者对于前者的记忆是,把照片拍得像电影大片那样,后者则是定制一个自己的头像。这两个APP,在2015-2016年间,曾经火了一段时间,也仅仅只有短暂的1-2个月,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了。

脸萌FaceU 足记“ Style”

用户的增长,可能来得非常快,但长远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一夜爆红的背后,如果没有足够的产品核心价值、产品体验,是难以维系如此庞大的用户量的,最终只会是昙花一现,稳打稳扎的用户增长加速度,才是长久之计。

规律3:早期产品的运营,一定要围绕“口碑”的建立来进行,否则没有口碑,用户越多,越难以翻身。

一款产品的早期阶段,核心目的不该是增长用户规模,而应该是建立口碑。

唯有树立起良好的口碑,才证明产品的基础体验已经较为完善,才能服务起更大体量的用户。

有了口碑,用户能够自发传播,新用户的获客成本才会大为降低。

早期产品体验不好,是很正常的,那么口碑如何建立起来?——源于运营对于用户的感染力、服务态度,源于产品的理念,源于产品的迅速优化改良并呈现,源于在其他方面能够给用户创造的价值(如给用户意外的惊喜等),这些一点一滴的积累,支撑起产品早期的口碑。

举例:最初的MIUI、小米手机,“为发烧而生”的口号,通过维系MIUI论坛中的首批米粉,快速响应、回复米粉的各种反馈,周更系统,给人一种专业负责、有求必应的“用心”感觉,把用户当成真正的朋友,一步步积累起安卓手机UI的口碑,才能让产品得到源源不断的用户支持。

运营的工作是有层次感的,并不是做得越多,取得的结果越大,而是持续地、有节奏地,做正确的、多维度的事情,直至在某一个时间点后,从容地进入指数级递增的阶段。

运营的工作,并不是只有“起点”和“终点”的直线距离,很多时候,可能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

运营者需要学会“升维”,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去观察、思考运营的立体的全过程,从而打破“一直执行的困局”。

——核心观点来自《运营之光2.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