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考不出水平?可能是你的时间没用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了这样一件好玩的事情。那就是每次考试之后,都有学生围着吐槽:
“老师,我又考砸了!”
“老师,我刚刚发现自己错了3个选择题和2个填空,不要打我!”
“老师,最后那题我刚想出来就收卷了!”
......
我的强大心脏,就是被这些声音“泡”出来的。
仔细分析,学生的吐槽其实可分为三类:
会做的题目没时间看
不会做的题目拼命想
做完的题目没空检查
归根到底,就是考试时间不会用。
那么,如何用好考试时间呢?
(1)
第一步,制定考试时间的基础配置方案。
就拿最近的期末考试为例。
《考试说明》提供了两个大家不屑却很重要的信息:
考试时间100分钟,全卷满分120分。
选择题10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包括6分题、7分题和9分题各3道,共25道题。
首先,划出检查时间。
正式考试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最后的15分钟会统一打钟提醒。因此,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提醒即检查”,也就是说,只要打钟提醒,不管做到哪里,都停下来检查前面的题目,检查完还有时间再说。
这个策略的好处有两个:
15分钟的检查时间,能大概率减少粗心大意造成的丢分。
把检查提醒外包,可以让我们安心做题,不用担心错过。
其次,设置时间节点。
考试时间100分钟,减去检查时间15分钟,还剩85分钟。
这里引入第一个原则:
题目多少分,就不要投入超过多少分钟。
比如,选择题3分1道,投入时间就不要超过3分钟;同样的,填空题4分1道,投入时间就不要超过4分钟;即使是最后的9分压轴题,也不要投入超过9分钟。
道理不难理解,100分钟考总分120的试题,平均1分值得投入0.8分钟;如果一道3分的选择题,你投入超过3分钟,那么你在这道题上,平均1分投入的时间就抄了1分钟,这样大概率会造成其他题目时间紧张。
现在引入第二个原则:
解答题优先分配,并且多少分给足多少分钟的预算。
这是因为解答题需要写出解题过程,花费时间比选择题和填空题要多;而选择题和填空题只需要写出最后结果,对解题的方法不做限定,自由度更大。
简单地计算一下:
解答题时间=(6+7+9)×3=66分钟
选择填空题时间=85-66=19分钟
也就是说,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时间预算是19分钟,平均每道题1.2分钟。
根据以上的时间配置,我们可以设置考试过程中的时间节点。
比如说,数学考试时间为9:00-10:40,那么时间节点设置如下:
9:00- 9:19 选择填空题1-16
9:19- 9:37 解答题17-19
9:37- 9:58 解答题19-21
9:58-10:25 解答题22-25
10:25-10:40 检查
这个,就是考试时间的基础配置方案。
(2)
那么,如何用好基础配置方案呢?也就是说,如何让每道题在相应的时间预算中获得满分?
有人可能会发现,有些选择题一秒钟就可以得出答案,根本用不着1.2分钟;而有些解答题,9分钟根本不够花!
的确,考试题目有难易之分,因此,我们需要有所选择。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把考试题目分为两类:
时间预算内大概率拿到满分的,称为基本题。
时间预算内大概率拿不到分的,称为难题。
这是相当个性化的分类,同样的一道题,对这个学生是基本题,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可能是难题。
对于老师来讲,考试的意义在于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成绩就是衡量的指标;而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正常发挥,是因为他们把考试仅仅等同于“把试卷上的题目做完”。其实对于学生来讲,考试的核心任务是努力拿到属于甚至超出自己水平的成绩。
从这个角度看,最佳的考试战略应该是控制在基本题丢分,争取在难题得分,也就是“稳基本,争难题”。
把考试等同于“做完试卷上的题目”的学生,往往会在难题上花很多时间,却拿不到分;在基本题上花的时间不够,分数也拿不住,结果两头都不讨好。
考试战略之后,就是考试的战术。
考试的本质,是在限定的时间内解决一定数量的题目。因此,考试的战术,其实就是解题的战术。
对于具体的一道题,学生的解题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审题期:明确问题,寻找条件。
思考期:搜索知识点,把问题和条件互相靠拢。
解答期:把解题思路表达成书面语言。
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在时间预算内,顺利地度过这三个时期。我们通常所说的“解题速度慢”,其实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在某个时期被卡住了。要么题目看不懂,要么找不出知识点,要么不会写过程。
那么,解题的三个时期应该如何度过呢?
1、审题期
审题期的操作要点有三个:
浏览题目,感觉题目的熟悉程度。
明确问题,知道“题目要我们做什么”。
寻找条件,包括显性条件和隐含条件。
考试中,遇见一道平时做过的题目,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酒会中遇到老乡一样亲切。但是亲切之余,也要留意是否存在陷阱。有的学生发现题目很熟悉之后,还没看完就开干,做完后发现题目要求做的是另一件事情,尴尬不说,时间也白白浪费了。
因此,一个有用的策略,是把题目的问题用波浪线和序号标出来,明确“要做什么”和“要做几件事”。
对于题目的条件,要注意打通文字、符号和图形三者的关系。如果有图,最好把已知条件问题在图中标出来;如果有文字性条件,尝试“翻译成”符号语言,比如,“小明从A处向前走100米到达B处”,其实就是告诉你“线段AB=100米”。
另外,题目的条件可以分为显性条件和隐含条件。一般情况下,只有显性条件不够用,我们才会考虑挖掘隐含条件。
2、思考期
思考期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头脑中搜索知识点,把条件向问题靠,或者把问题向条件靠。
其操作要点有三个:
第一,从题目的问题和条件中找到线索,精准地搜索知识点。比如看到题目中出现“三角形”,脑子里就开始搜索三角形有关的知识点,而不是其他。
第二,知识点的提取尽可能全面。比如要在脑子里搜索“三角形”,就尽可能地把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提取出来,包括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等等。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头脑中的学科知识点是否成体系,因此平时需要主动地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结构化。
第三,运用提取的知识点推动解题进度。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明明知道要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但就是想不出在这道题怎么用。其实,解题推进的方式无非两个,要么把条件想问题靠,要么把问题向条件靠,前者我们称为正向思考,后者我们称为逆向思考。要想熟练掌握,除了养成这两种意识,剩下的就是平时大量的刻意练习。
3、解答期
解答期的核心任务就是把解题思路有条理地表达成书面语言,突出得分点是关键,否则很容易出现“会做却拿不到分”的情况。
因此,平时注意解题格式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就算解题三个时期的操作要点你能烂熟于心,考试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卡住的时候。那么,这时最好的策略是什么?
看一眼时间,判断是继续思考,还是跳过,先做后面的题目。
有时在做后面的题目过程中,会突然找到前面题目的解题灵感。有时后面的题目中还存在基本题,先拿到手更重要。如果基本题做完,检查时间没到,就可以继续思考剩下的难题。
考试过程中,有一个很容易被绝大多数学生忽略、但是很有效的环节,就是检查。
忽略检查的原因,我的观察有三个:
缺乏检查意识,不知道考试居然还要检查。
缺乏检查时间,这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所致。
排斥检查,宁可发呆也不愿多看一眼试卷。
检查有一个秘诀,就是用好草稿纸。
草稿纸怎么用?一句话,“对折、排版、写题号”。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想要哪道题的草稿,1秒钟内就能找到。
怎样用草稿纸提高检查效率呢?
开始检查时,左手拿试题,右手拿草稿纸。对于同一道题,如果解题时没用草稿纸,那么检查时就尝试用一下;如果解题时用了草稿纸,那么就检查当时的过程是否正确,或者在算一次,对比两次的结果。
对于选择填空题,还有一个值得检查的地方,就是题号和答案是否对应。比如,在试卷上选了A,但是在答题卡上涂了B。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考试时间配置策略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你保证充足的时间做好基本题,甚至还有时间去争取难题。
其实,想要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