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
我对故乡没有像诗人余光中那样有浓烈的忧愁和深切的怀念。没有太多的无奈,想回随时都可以回家,想走随时都可以离开,在现在交通这么便利的情况下,没有太多思念的牵绊。我想大概是我没有走出家乡的能力吧,如果全世界各地飞奔估计故乡也剩下深深的怀念了。毕竟是这片土地孕育了成长。
可是我还是对故乡有着别样的感情,这感情很复杂,有一种厌弃,想远离,又有一种想爱而又无能为力。
小时候在我的认知里,除了感觉故乡的山山水水的美丽,对于人来说,我现在觉得他们跟风景比起来煞了风景。
我家离城镇比较近,小时候的我对年轻人特别不理解,甚至生出厌恶之情,但是对长辈们的慈祥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心怀好奇崇拜和敬意。
每当去街上买东西,去街上玩儿,我家到街上两三分钟就到了,相当于是邻居了,没事就去街上溜达。几乎每家都能认识我,我也认识很多人。他们悠闲的开着小店三五成群整天打牌,早上去,早上有牌摊,下午去,下午有牌摊,晚上去,晚上有牌摊,还有打麻将的,他们美名其曰垒长城。
偶然呢,能听到他们欢声笑语,感觉也挺开心的,不知道他们在乐呵啥?最经常的是听他们抱怨指责。我那个时候听到多了就不由得从心里对他们嗤之以鼻。我心想这么不开心,为什么还整天乐此不彼打牌呢?斤斤计较,面红耳赤实伤大雅。有什么意思啊?从那一刻我一看到他们打牌就会“瞧不起”他们。
还好街上有一家书店,那家书店很多书,各种可爱的毛毛绒的玩具,笔记本,各种好看的书,小说文学作品。因为街上不仅有一家初中,还有一家高中。老板人也很好,书店蹲了,我流连忘返的地方,妈妈不给钱买书,我就在书店里蹭书。后来攒够十块钱就开始租小说回家看。一天五毛,记得我放暑假那会儿迷上了看书,青春是那样的无聊,我一头扎进小说里,为了节省钱我一天看一本。有时候晚还了半天,老板也没有多收我钱,可能我是老主顾了。那是我童年到青春时期最大的乐园了。
再者,让我痛心的就是感觉家里会有一部分人素质不够高,蝇营狗苟的一点小小的利益就粗言秽语。后来渐渐懂事了,我就在想,可能是因为穷吧,那时候就梦想着将来能成为一个企业家,能为家乡做点贡献。
爱而无能为力的就是这了。渴望给家乡做点贡献,无奈自己能力不足。事实上我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顾住,所以梦想只能是梦着想着了,但是仍想努力着,至少有爱他人之心,利他人之心吧!
我天生就比较崇拜爱看书的人,那种浓浓的墨香味,书卷气息,心怀他人家国情怀的人。我小时候三爷和我外公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还有我二爷他们都是在政府单位当领导的。他们家里到处都是书,都有一手好的文房四宝。他们院子里种着各种花,感觉一年四季花都在开放,每个月都有花在开放,每个季节花儿适时而开。他们院子里还有一个小鱼池,养一着些小鱼,几只小鸭。好不热闹。
我小的时候不爱去叔叔婶婶家串门,感觉他们的院子都没有二爷三爷的美。去他们家不仅能收到漂亮的花,月季花,栀子花……关键还有好吃的点心。静静的吃着点心,坐在花坛下,听他们讲古老的故事,实在不失为一种幸福啊!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的故乡搬迁了,现在由国家整体规划的特别漂亮。可是在我骨子里却不愿意回家乡住,情愿在市区里租着房子。
其实我比谁都清楚,我对故乡的人有一种深深的偏见,自己也不识几个字,骨子里却有几分清高,因为我看不惯他们斤斤计较的样子,更看不惯他们,没事就打牌,很害怕看到他们面红耳赤,斤斤计较的样子。而我崇拜的上一代的老人都一一过世了。我的朋友又都去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发展,所以我常常觉得心是孤独的,也不愿意回家乡。
想家了,想父母了,随时回家,家里有事了,不过半个小时的时间。而随着我去年在学习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我发现我深深的爱我家乡里的人了,我想活出太阳般的品质,活出爱践行爱,成为爱我本来就是爱,温暖自己温暖身边人。成为一位优秀的亲子导师,给家乡的人多讲讲公益课,我期待着这一天,我将继续努力,好好的在体系里学习。
当你爱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也在爱你,当你爱家乡的人敞开手臂拥抱他们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也在拥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