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一致性偏误是怎么形成的?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逸情云上N3

大脑非常耗能,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人类的大脑不愿意作出改变。这是一种避免不一致性的形式。(避免不一致性,被查理•芒格列为25个误判心理之一)

在所有的人类习惯中,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情况,没几个人能够列出许多他们已经改掉的坏习惯,而有些人哪怕连一个都列举不出来。

在狄更斯的《圣诞欢歌》中,可怜的雅各布·马里的鬼魂说:“我戴着我在生活中锻造的锁链。”他说的锁链就是那些起初轻微得难以察觉,在察觉之后又牢固得无法打破的习惯。比如,懒得思考、不爱运动、学习新技能……

大脑的抗拒改变的倾向,使人们倾向于保留: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等。

人类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出这种伴随着快速消除怀疑倾向的抗改变模式?没有清楚的答案。目前只能猜想,可能是由以下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的:

一是,人类的远祖生存的需要。迅速作出决定才能活下来,有一个人跑,赶快跟着跑,没时间等你看清楚,真是只老虎,还是风吹动了草。远古时候爱研究的原人,一次失误就丢了命了,能把基因遗传下来的,都是跟风跑、不思考的。

二是,不改变带来稳定,有利于我们的远祖通过群体协作,获得生存优势。因为如果每个人的反应总是不停地改变,那么群体协作就会变得很困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