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我们日常所说的修行,并非有了信仰,才叫修行,也不是专门为了修行而修行。修行,就是悟道的过程。道在行住坐卧中,道在饮食起居中,道在工作生活中,道在万物万事里。把所学应用到实践,能够通过行为,验证所学有益,学以致用,并能心生欢喜,内在愉悦,就是修行。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成为修行,区别是结果有所不同。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品德、修养、学识、格局等方面,都应在普通人之上,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内在提升,甘于安贫守道,认认真真教书育人,传道解惑,就是最好的修行。
作为军人,守土有责,保家为任,服从军令,就是最好的修行。正是因为有了军人的负重前行,才有了老百姓的岁月静好,安居乐业。作为职场中人,尽职尽责,把老板或经理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做,将企业当作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媒介,有利他而后利己的价值趋向,就是最好的修行。
为人父母,身教重于言教,能够培养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的儿女,就是很好的修行。管好自己的子女,不能给社会添负担,管好自己的身体,不给儿女添负担,何尝不是修行?身处困境,且能分一杯羹,给比自己还困难的人,同样也是修行。泥泞路上,搀扶一把摇摇欲倒之人,风月之中,与淋雨之人合撑一伞,皆是修行。
修行,就是对利他的行为,高贵的精神,有向往之心,见贤思齐,自觉实践的一种行为。因为利他,而能展示自己的价值所在,因为利他,而发自内心的欢喜。古有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也有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和均等境界,可以成为大修行者。
格局、胸怀不同,修行境界也不一,不异。有人具有“一切众生皆为我父母”的胸怀,也有人倡导“自由博爱平等”的人文精神,更有人一生推行“有教无类”的思想,站的高度不同,认知、思想境界就不同,修行结果也不一样。
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因为你的行为,你的存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一些,都可以称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