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你是否像我一样害怕重复原生家庭的宿命
“如果只是一味地和现实做斗争的话,你永远也改变不了任何东西!想要改变,你需要先建立一个新的模式,才能将那过时的旧模式取而代之。”
——巴克敏斯特·富勒(美国未来学家)
一、一件小事引起的反思
暑假回老家,陪妈妈一起去水果市场买葡萄,回家的路上妈妈发现水果摊主多找了6块钱。我看没走出多远,就要送回去。妈妈不肯,还理直气壮:“反正平时他也没少赚我的钱。”
我心情很复杂,有些庆幸又有些难过。
我庆幸的是,还好是我妈妈这样做,而不是我;还好是我的妈妈这样做,而不是我的孩子。
我难过的是,我给妈妈的钱本可以让她过上舒适体面的晚年生活,但是却改变不了他们那一代人的认知模式和生活习惯。我一度因为原来的家太过老旧狭窄,给他们买了一套新房。花了半年时间装修地简洁明净,可他们只住了一年多,每次我回家发现还是像以前一样脏乱,厨房的水池旁边粘着没擦洗的食物残渣,雪白的大理石台面上有黄色的油渍,卧室的床头柜上散落着用过的餐巾纸、棉签、药瓶,飘窗堆满了舍不得扔的纸板箱,就连卫生间的角落也占着装修剩下、他们觉得“以后还用得着”的半桶涂料和半桶油漆……
我知道,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因为他们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已经固定。我们可以用全新的理念去教育和塑造自己的孩子,却无论如何也“改造”不了我们的父母。因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尽可以各显神通去帮孩子描绘,而父母的那张纸已经被几十年饱经风霜的生活涂鸦得面目全非。他们的习惯和认知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接受任何新的哪怕是好的改变,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要跳出舒适圈。
但这件小事中最让我心情一落千丈的,是那六块钱的取舍之间,揭穿了我出身十八线寒门的老底,而时至今日我有时依然在因为这个老底把自身面临的问题归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
我甚至可以同情卖水果的人生活不易,却没有以同样的同情心去原谅我一辈子吃过无数苦受过无数罪的母亲。我拥有自己的核心家庭、有自己的孩子,却仍然无法释怀自己的家庭出身,无法原谅父母曾经的处境。我本来以为自己已经进化了,事实上我仍然没有。
1.反思自我:怨父母,其实是自卑感的投射
六块钱 ,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心理强大的人那里简直不值一提,在我这里却反刍这么久,说明我真的很在乎。
怨恨别人什么,其实都是潜意识的投射。
我怨妈妈做这样一件诚然有违诚实原则但绝非十恶不赦的小事,其实是在怨自己出生寒门的事实;我怪罪原生家庭的可怜必有可恨之处,其实是因为我无法摆脱自卑心态。
我从四线小城一路打拼到一线城市,有体面的工作和家庭,看上去似乎也是小有所成,但自己内心从来没有满足过。父母常安慰我说,这样已经很好了,咱家底子差,你现在这样已经不知道多少人羡慕了。每当他们说这样的话,我就特别反感,鄙视他们见识浅薄,觉得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还可以更好。我总是心有不甘,潜意识里有个难以启齿的声音:你们要是像别人的父母那样稍微有点文化和家底,我一定不至于混成现在这样。
越是怕被揭老底的人,越是说明对自己没有足够的底气。
我觉事业不成功,因为我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名利;我觉得人生不成功,因为我用父母的局限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我觉得自我成长不成功,因为我所受的教育没有把我改造成一个具有独立担当精神的成年人。
2.反思育儿:怨孩子,是潜意识里焦虑的投射
更可怕的是,有时候,我的这种潜意识会进一步投射到教育儿子身上。他身上如果有某些我认为不好的特质跟我的父母和我有潜在联系,我就会特别在意。比如他不肯自己收拾玩具,每次玩好家里一片狼藉,我就会大发雷霆。因为我的家庭中父母不爱收拾,我虽然尽力去改了, 但是改得不彻底,不小心又故态重萌,所以我才会在一件外人看来不值一提或者普遍现象的事情上焦虑到发怒的地步。潜意识里我是在焦虑孩子重走我原生家庭的老路,所以我生气,其实是在生自己的气、生父母的气。每个父母最害怕的,难道不就是在孩子身上重复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让祖辈的局限通过自己这个媒介过渡到下一代身上吗?
反思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真实意图,我觉察到,问题出在我自身,而不是家庭身上。如果我们不解决自己身上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问题,孩子必然要带着从我们身上遗留下来的问题继续走弯路。因此,打破这个轮回的关键一环,其实就是我们这一代。
无限循环的潘斯洛楼梯:你以为你在上升,还是在下降?
二、打破原生家庭的模式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原生家庭并不是宿命,并不是一次投胎定终生,只要我们不要自我设限,重建自己的心理模式,这个局就可以破。
1.理论上:原生家庭的遗传链条可以通过自我的修行被打破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与之对应的前面提到的“六块钱事件”,这个“占了六块钱小便宜”的是妈妈的本我,而用“做人要诚实”教育我的是她的超我,即道德的理想模式,而用“反正他平时也没少赚我钱”这个理由来反驳我的是她的理性,即自我。自我是以超我为理想原型的,但是它又受到本我即代表欲望的那一部分的影响。“自我习惯于把本我的欲望转变为行动,好像这种欲望是她自己的欲望似的。”所以她在做这件明知有错的小事时为自己找到了理性的支持。
我们的父母那一辈囿于时代局限,虽然有超我的自我典范,但是为生计所迫,时代大潮裹挟,来不及反思。自我虽然有理性,知道辨明是非,但是因为本我被外部生活的匮乏和残酷的斗争挤压碾轧,他们的自我忙于满足生理需求而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去反思。
我们这一代从父母那里遗传的主要是父母的本我,而本我代表着欲望、本能,其实每个人的核心本我都差不多,这说明每个人的起点都大同小异;
父母用超我对我们言传,即很多关于为人处世和道德标准的大道理,往往带有时代烙印和集体自我典范的影子,虽然他们自己也做不到;
真正给我们身教的是他们在自己一辈子经历中内化的自我。父母后天经历的认知只能消化到他的自我之中,也就是理性的那一面,但是理性并不总是能够内化到行动。所以我妈妈可以用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来教育我,却管不好自己;所以我们明明懂得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自己这一生。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学会了反思。
“自我的经验起先好像不会遗传;但是,当它们在下一代许多个人身上被经常地、有力地重复,可以这样说,自我的经验就把自己改变为本我的经验。这个经验的印象经由遗传保存下来。”
——弗洛伊德《自我和超我》
这就说明,只要我们有向善和进步的愿望,并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重复践行,不断修行,那么这个内化的自我还是修正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将一个净化或进化的自我遗传到我们的下一代身上。
另一方面,每一对父母在相互磨合的岁月中调和了各自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价值观,继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我成长。
《塞莱斯廷预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如何摆脱过去的牵绊,重新构建自己的内心,让我们的生命发展下去。人类出生在各自的历史环境中,找到各自的信仰目标。每个人都会跟另一个人结合,但夫妻两人往往各有不同的人生信仰。这样的结合所产生的下一代,在机缘的引导下,就会调和父母亲所代表的两种信念,把它们融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人生观。我们和父辈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推动我们的进化,加速进化的过程。不管你心中有多害怕,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一旦你发现了人生的真相,你就不可能将它一笔购销。
所以每一个家庭的孩子,其所受的教育其实继承了两组家庭的养分,融合了两个不同原生家庭的特点,也就让每一个孩子有了突破原生家庭的可能性。
2.现实中:同样的原生家庭,会养育出人格截然相反的孩子。
我的小姨遇人不淑,遭遇家暴,她生了两个儿子相差三岁,如今长大成人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大儿子性格暴戾,充满怨愤,总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家庭悲剧、社会不公,不肯努力工作,以至于到现在贫困潦倒,娶不到老婆;二儿子从小见惯家里的各种纷争闹剧,却性格平和,勤劳朴实,靠自己的劳动踏踏实实养活自己。他甚至还讲出了“我爸以前经常打我妈,所以我发誓这辈子都不碰我的老婆一根手指头” 这种很man很有担当的话。果然他娶到了温良贤淑的妻子,育有一儿一女,家庭幸福美满。
同一个家庭,却养育出截然不同的孩子,孕育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可见,恶劣的环境既有可能对人产生坏的影响,但也有可能产生相反的影响。同样一条险恶之路,有人步步荆棘,有人步步莲花,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自己的心。你是愿意接受原生家庭的种种缺陷,以改革家和给予者的姿态破除旧有的格局、重建新的思维模式,还是拒绝承认一切事在人为,继续以受害者和索取者心态自怨自艾,破罐破摔。
三、建立全新的认知模式
1.把自己定位为改革者,而非受害者,做更好的自己
父母不欠我们的,原生家庭也不欠我们任何东西,受害者心态是我们进一步成长的极大阻碍。即使我们的父母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他们也一定比自己的父母进化了一步。父母自我的进化虽然无法内化到他们自己的行动中,却对后代本我的形成有着巨大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
我们自己也要坚信通过努力可以改造家族的遗传缺陷。诚然,大多数人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本我,我们的欲望、情感、自私,虽然有可能改善,但是那些大道理只能治标不治本,一段时间修行仍会往复,自性仍会暴露,你只是螺旋上升着,进步得极为缓慢,其实你依然在老路上随着旧有模式运转。超越父母代表我们超越自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被遗传的本我,必须通过重新建构自己的心态才可能达到。即使我们无法真正改变自我,但是随着自我的认知在后天际遇中逐步强化,虽然已经无法改变我们自己的实质,却能够传递到下一代身上。
我们作为改革者,连接着我们的父辈和下一代。重建心理模式,我们本身并不一定能够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但是我们每一点认知上的进步,反映到子女身上,就是子女本我的内化,乃至对他们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我们的修行最终会影响到下一代的进化。
2.把自己定位为给予者,而非索取者,做更好的父母
有一则小故事:
吉姆的爸爸经常酗酒,酒后虐待吉姆。而邻居汤姆的爸爸经常给他买玩具,还带他去游乐场玩。吉姆见到了非常羡慕,汤姆也很自豪,他以为吉姆会说:“我也想有个这么好的爸爸。” 哪知道吉姆却看着汤姆的爸爸对他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做个像他那样的好爸爸。”
不要再把自己看作父母的索取者和原生家庭的被动继承者,而要看清自己已经是一个父母或者将来也要做父母,你自己已经是一个原生家庭或者将来也要成立原生家庭。
当你开始有担当,当你把自己人生的人设定位在一个给予者而非索取者,当你实现自我的目的变成给予,而非索取,那你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新一代的父母,连这样的觉知都没有,就不可能在下一代的教育上有大的突破。如果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没有质的突破,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更难突破原生家庭的影响。
既然平庸的父母可以成就优秀的我们,优秀的我们更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把教育的接力棒顺利交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以实现更大的自我提升。我们除了把自己变成更优秀更有觉知的父母之外,别无选择。
四、打破基因困局,灵魂觉醒
DNA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但不能决定我们将成为什么人。我们是什么不会改变,但我们能成为什么则在一直变化着。
——《破产姐妹》
基因痼疾很难通过一代人彻底消弭,超越自己出身那样的大业,仅仅进步是不够的,还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宇宙合力。除了个别例外,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运气,而只能通过家庭教育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最后才有少数完成进化。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进化史上不可替代的一环,必须通过否定旧模式下的本我,灵魂觉醒这道窄门,才能通往进化之路。为了孩子,我们只能选择接受人生而不平等的事实,接纳父母的局限和自身的狭隘,心残志坚地戴罪前行。
在摆脱原生家庭宿命的这条路上,我们既是自救者,也是救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