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精华马文的写字间

语言的竞争

2017-03-24  本文已影响62人  马文Marvin

今天听一位德国教授讲课,主题是《维特根斯坦眼中的美学与艺术》,不愧是严谨著称的德国人,提前20分钟到教室准备好PPT,等学生们一一落座,和翻译用德语寒暄以后,正式正式授课,关键是:开始用英语

教授授课过程颇为刻板,甚至可以用照本宣科来形容,不时掏出手绢拧一下鼻涕,也许是确实有点枯燥的缘故,我的心思也好几次跑偏,去到了很遥远的地方:

德意志,这个以理性、严谨著称于世界的民族,这个为人类贡献了贝多芬、勃拉姆斯、歌德、康德、黑格尔、普朗克等伟大人物的民族,这个创造了德国民法典的民族,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普及义务教育的民族,这个首先创立现代高等教育的名族,或者说站在讲台上的这位德国教授,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来到这个异域国度,用另一种语言开始讲述维特根斯坦、康德、黑格尔的呢?

仅仅是在100多年前,这个位于多瑙河边的奥匈帝国的都城,经过哈布斯堡王朝6个世纪的统治,俨然已经成为了世界智慧的中心,德语世界的思想家和传播者数不胜数,维也纳成为大量思想和文化的发源地,这样的巅峰,被两场战争侵蚀得无影无踪,逼迫大量优秀的人才流亡英语世界并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开始生活

德国输掉的是两场战争,但是真正历史性的损失,则是德语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地位,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竞争

维基百科条目数:英语第一 德语第二

语言的隔阂

我出生在一个城市的郊区,从小就在市区上学,不过一直没能掌握市区的方言,虽然两者仅仅是细微的差别(犹如上海话和崇明话),但是依然会让人难于融入另一种语言的圈子,哪怕你再努力,最多别人就是礼貌的和你讲普通话

语言和文化的关联是如此的密切,而语言之间的隔离,也意味着一种非此即彼的文化的隔离,我完全无法想象用方言去谈论数学,谈论哲学,这也意味着一种语言中的文化,是非常难以进入另一种语言的,如果一种语言的使用者产生了新思想,那么另一种语言的人需要理解和消化这种新的思想是有成本巨大的

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我发现 Critical Thinking 被翻译成了“批判性思考”,这是一种非常不准确的翻译,因为在英语里面 Critical 不仅仅具有“批判”这层意思,也有“重要”这层意思,但是在汉语中“批判性”这个词的含义并不包含“重要”的成分。在我学习一门叫做 Coaching 的培训课程的时候,因为这个单词刚好和国内的“教练技术”具有相同的意思,差点引起朋友的误解:

有一段时间尝试用英语来思考问题,感觉自己像一个4-5岁的小孩子,很多东西有概念,但是确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思考和表述,见到一些非常熟悉的东西也不知道怎么说,思维的能力瞬间跌落。正是由于词汇的无法准确传达,让语言之间的文化传递成为非常大的挑战

我预感再过100年的世界,只会存在一种所有人都会说的“普通话”,所有其他的语言,都只能成为方言,伴随着语言的统一,方言的消亡是必然,要知道阿拉伯数字、白话文、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普遍存在也仅仅100年而已,但是却已经深深的进入了每个人的骨髓

语言的竞争早已开始

全球中文和英语使用情况的一些对比,数据非常的令人悲观:

中文(普通话) 英文
母语 8.73亿 3.4亿
第二外语 1.78亿 5.1亿
维基百科条目 93万 536万
互联网世界用户占比 20.8% 26.3%
互联网世界内容占比 2% 51%

其中最可怕的数据是有3倍的非英语母语群体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在使用,这里面大部分人都应该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互联网世界的总数据量,英语占到了51%,而拥有1/5互联网人口的中国,只贡献了1/50分之一的内容

有朋友正在运作一个英语培训的项目,让国内的小孩子可以去菲律宾参加3个月的封闭式集训,菲律宾有非常成熟的语言培训产业,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有200-300所语言封闭式培训学校,每年从韩国、日本过去的学生有20-30万,市场巨大效果好:

十年码农,个人,32岁,已经有一个十五个月的儿子,怀揣梦想,计划去菲律宾游学提升英语。通过几个月的了解调研,韩国,日本,台湾去那边游学英语很成熟。那边英语学校老板分韩国人,日本人,欧美。教学理念不太一样,例如斯巴达模式,宽松模式。课程也有专业的针对性,例如母语非英语,口语,专业考试,商务,专业技能英语。我看中这边,学习英语的良好思维习惯,可以打基础费用每个月1万人民币左右,这里包括学费食宿。宿务(菲律宾的第二大城市)成熟;碧瑶山城偏僻些,大学城师资好一些,学费有优势。这里也想了解宿务的 IT park,包括菲律宾整个IT软件业,不考虑博彩。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语言和文化,确在逐渐失去对英语世界的吸引力:

专门报导斯坦福大学动态的《斯坦福日报(Stanford Daily)》周三披露,这项每学期举办一次的交换学生计划,2004年开办时颇受欢迎,曾有2、30人报名,但此后每下愈况,去年下学期仅8人参加。前年参加该计划的17岁学生萨克哈表示:“我们一到那里(北大)就觉得有点混乱,管理毫无秩序,许多事情是我们在斯坦福不会碰到的。”北大提供交换生的课程与设施明显比其他国家(如印度理工、菲律宾大学)的水准更差。

更重要的问题是北大缺乏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去北京交换没有吸引力。斯坦福在校生海外留学计划负责人之一索迪凡称,北大交换生目前只能以“文化”做号召,但校内主修东亚研究的学生太少,若交换计划能增加工作体验或许能吸引主修经济或管理的学生。

我们是在反抗中逐渐消亡呢,还是抓住历史的机遇能够进行反超,这完全取决于这一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我们曾经抱怨祖辈们丢失了传统,丢失了国土,抱怨执政者搞坏了环境,搞坏了经济,谁知道未来的人会不会抱怨我们这一代人把语言和文字也搞丢了呢?

未来

要知道我们手中的好牌已经不多了:传统文化中的努力和勤奋在减少,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确忽视自身的成长,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哲学观需要更开放的环境,佛学的智慧需要补充理性思辨的根基,传统美学需要良性的商业补充

现状依然残酷,我们身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GFW 挡住了我们和世界的交流,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让市场失去活力,很多人也许会像我们的父辈一样失去学习的能力,他们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汉语拼音,不会用网络,而我的不少同龄人则是不会翻墙,不会英语,不看书

另一方面英语本身也在不断的自我更新,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突飞猛进,中文已经不可能有一个几百年的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语言体系,这种直接的对抗必然伴随着消亡

我们真正的优势是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年轻人所拥有的发展红利,在经济稳定发展35年的大环境下,遵循趋势,去除顽疾,进行痛苦的反思,并且必须要更加的努力才行~

曾经看到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对于美国文化的解读,个人觉得这也会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我看来,尽管美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种种不足,但至少从短期来看,美国仍会在科技方面保持领先地位。那些有关排名的言论太过危言耸听,大可不必理会,美国并不会因为爱沙尼亚的学生更擅长因式分解就失去自己的优势地位。美国文化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力、企业家精神、乐观主义以及资本实力)让美国成了全世界最适合创新的沃土,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聪明学生来到美国、获得绿卡并留下工作。从全球性且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来看,国家排名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首发(公众号:马文at小丑鱼)长期修订(简书:马文Marvin)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