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房间乱吗?不,是大脑乱。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22人  lancexia

收拾房间我们在收拾什么,整洁的屋子只是单纯的整齐,使人心情愉悦吗?

最近拜访了一位朋友,进门第一眼看到杂乱的桌面,桌上药罐与药片其飞,袋子和报纸左右翻腾,大半个桌子占满,只剩小小空位。走进房间我在想,如何在只有四个盘子空档的桌子上吃饭?

朋友知道我是一名整理控,对我说他父亲杂乱不喜欢整理,桌子也就随缘东西随意放啦,忍住帮他整理的冲动,发觉他房间和饭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种护手霜,脸霜,香水,书本,随意摊开在书桌上。这是要逼死我呀,能不能找个箱子下。

朋友拒绝了我的建议,只有摊开才能看到不然就忘了不是?而且全放出来,第一时间能看到,能拿到。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想想有多少次,是在桌面上左右翻找,没有找到当初放在桌面上的书,又有多少次因为忘记把书忘在哪,不断在灰尘堆里翻?

我的朋友也不喜欢乱糟糟房间,他会不断“整理升级”房间,把常用的瓶瓶罐罐放在书桌最靠近自己的地方,远离自己的就稍微整理,但是随着时间过去,越是远离自己的区域也越乱,到最后堆积成山无处翻找。

想着把所有物品堆在桌上,本来是更方便查找的方法,到最后反而成为绊脚石,不但没有帮我们找到需要物品,还大大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效率。

朋友的确是有在整理,但是在整理的低水平框架下,不管如何整理都逃不出书房杂乱的范式。

到这一步我们说这个房间需要一次大扫除,单次大扫除会让房间整洁,可是谁能保证处于低水平整理框架下的朋友,能让这房间的熵(混乱程度)不增加?保持低熵状态一个星期呢?

说到这里我们要引入物理学概念,范式转移,(可理解为,铸造原始范模或DNA模版的性质的转移)即从底层发生改变。我们需要追述问题本源,到底是什么导致房间的熵值增加,观察日常行为可以发现,多数房间杂乱的人,也想房间整齐但是脑中没有建立观念,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

对没错,很多人并没有这样观念,认为物品用完后随手放一下,过段时间会收拾,现实情况是多数人过段时间就忘了、习惯了,接着是下一次随手放置,当无数个随手放置重复发生,房间杂乱也就无可避免。

那么我们范式转移,改变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当然是观念,所有的物品用完后请回归原处,这一条能解决一半以上的房间问题,那是不是遵守这一原则就可以了呢?

当然不是!书本如何放置,衣服如何收纳,药品,化妆品,植物,相册,纪念品这些又如何摆放?每户人家的房间格局不同?有没有通用的收纳规则?

有!在得到课程中就有《如何做好断舍离》,课程中把物品属性区分,分别定策略处理。例如可以分出五种物品:1.资产类物品 2.消耗品  3.存储品  4.工具  5.精神类物品 课程详细讲解了对应物品如何处理、归位,这就是一种范式,一种升级了我们日常收拾房间的更高级范式。

那是不是说,学会了更高级的收纳方式,房间就能常年整洁了呢。也许是的,但是我们要房间整洁,仅仅只是想看着舒服,用的更顺手吗?

不是的,我们学习更好更高效范式不光在整理房间上,甚至是精神上和认知上得到更高效的提升。

甚至在煮粥,这样简单的事上,如果我们用上面的方法,寻找现在这个领域里成熟的范式(方法),能得到更好更香浓的粥。

有朋友会说什么都用别人的方案岂不是特别没意思,我这人就喜欢不参考别人的。

我自己去创新,大力出奇迹先捣鼓一通。当然这没什么不对,只是效率不太高。

比如你想学做一锅白粥,当然可以凭自己喜好随便扔点米和水进锅里,凭感觉爱煮多久煮多久,等烧成锅巴后再研究为什么这次煮得不成功。这符合人类长久以来进化的习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事实上,99%的情况,这个对你而言全新的领域,对别人而言早已是玩剩下的。完全没有必要自己重新实验一番再总结经验,你可以直接套用别人经验总结出来的最佳方案。

你可以在做白粥之前先研究各路大师总结的做粥秘诀,知道米和水的最佳比例是1:10,最适合做白粥的米是圆粒的珍珠米,熬一锅好粥的关键是熬透米心,为了熬透米心你需要提前一晚浸泡大米,在煮粥前用一勺油将米裹上,然后烧一壶滚烫的开水缓慢地冲入米中,这样裹在米周围的油就会将热量吸在米周围,慢火熬了两小时,最后半小时要用勺子不停搅拌,帮助米心融化。于是,你虽然是第一次下厨熬粥,却能令人惊叹地熬出比做了一辈子饭的妈妈,熬的更香更浓见米不见粒的标准粤式好粥。

无论是整理房间还是煮粥,我们需要更高效的生活和更高维度认知,潜藏在生活表面的房间杂乱和学习方法只是认知表现,真正的主导“认知”还深藏其后,希望我们能在不断升级认知中获得更好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