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蜗牛与黄鹂鸟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铿铿乎(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傅先生的翻译是:
孔子留居卫国时,某一天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前经过,说:磬声里面含有深意啊。停了一下又说:声音铿铿的,太执着了。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放弃算了。水深的话,穿着衣裳走过去,水浅的话,撩起衣裳走过去。
孔子说:有这种坚决弃世之心啊,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阿门阿前一颗葡萄树,啊嫩啊嫩绿第刚发芽,后仨字
在作业帮网站的问答里面,有一位署名为‘血刺续殇範x’的人于2014年9月20日,提出了一个问题:子击磐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从背诵篇目《渔父》一文中找出文中与“深则厉,浅则揭”内涵完全相同的句子。荷蒉者对孔子的一番话,其主要用意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而同日一篇署名‘韩晓柒’的文章,被推为优质答案。一看之下,觉得这位韩晓柒真是高人。现将ta的回答摘录于下:
深则厉浅则揭译为:当人穿着衣服过河,水浅的时候还能把衣服拉高了涉水过去,但是如果水太深了,怎样都无法避免弄湿,就只好穿着衣服下去了。
与《渔父》中相同的一句我觉得是: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本文翻译: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击磬,有个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走过,说道:“有心思啊,击磬以宣泄!”仔细听了一会儿又说:浅薄啊,硁硁的声音好像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啊!那么,你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没有人能理解你就算了吧。就好像过河,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何必自寻烦恼啊!)孔子说:“说得好干脆啊!象那样就没有什么难处了。”
磬(qing4):一种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制成。
荷蒉(kui4):担着草筐;荷,担,挑。蒉,盛土的草筐。
鄙:见识短浅。
硁硁(keng1):击磬的声音,这里含有褊狭固执的意思。
斯己而已矣:“己”之前省略了一个“知”字。
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诗选自《诗经•卫风•匏有苦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进退应该审时度势,不能“知其不可而为之”。厉,石头,踩着石头过河。揭,撩起衣服过河。
文中的这个荷蒉,他知道孔子满腹心思,讥讽其志虽高远,但不务实的处世态度;
而所说的丈人是《论语•微子》中的,骂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讥讽其志虽高远,但不务实的处世态度,表现对孔子等不参加生产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的不满;
但荷蒉语意温和,宽慰孔子,并进一步给他指明出路,劝孔子“深则厉,浅则揭。”而丈人只是否定了孔子积极处世的政治观,态度倨傲。
《渔父》译文:
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於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
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
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
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为什麼要思虑得那麼深远,表现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净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
渔夫微微一笑,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著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
然后就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注:「沧浪之歌」复见於《孟子•离娄》,讲述孔子听孺子唱出沧浪之歌,便引之以告诫弟子,明白儒者自取(自由选择)之道。水清只是清水,水浊仅是浊流,濯缨濯足皆凭自决,但这是逆解发挥,若顺取发挥,应是渔父诵歌之意,劝儒者改行道家之路: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应有倒过来说「众人皆醒我独醉」之胸襟;由是随波逐浪,或能潜移默化,纵无前景,也乐得逍遥(此逍遥自当与个人快乐或缩头乌龟式的安逸详细分辨)。
旱后逢雨,读《论语》孔子击磬,窗外伏凉初叫,随记。
偶得•耶咿
干旱连三月,
姗姗昨夜雨,
家禽学蝉叫,
耶咿两厢啼。
才看荷蒉者,
又寻渔父楫,
浅揭或深厉,
濯足亦濯衣。
明知不可为,
击磬舒胸臆,
兹啾黄鹂鸟,
蜗牛不用急。